close

河川防災 外國經驗未必靈
2015-09-27 01:13:04 聯合報 張炎銘/水利退休人員(台中市)
今天是中秋節,恰恰好又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河川日」;更讓人訝異的是,杜鵑颱風也來搗蛋,老天似乎要大家,除了賞月、吃月餅、烤肉外,也藉機想想自己的河川。

台灣河川平時美麗婉約,上游有高山、美瀑、神木,下游則有濕地、夕照。例如淡水河的微風運河、大安溪的地震峽谷、大甲溪的高美濕地、北港溪的鰲鼓濕地、曾文溪黑面琵鷺、秀姑巒溪的泛舟活動,都非常值得大家去親身體會。

但台灣河川也有獨特條件,如坡陡流短、含沙量高,且流量豐枯懸殊、河川地高度利用。

近百年來,先民為在這塊土地上安身立命,投資龐大經費人力,方能將洪災損失降到最低;看看蘇迪勒颱風造成淡水河下游暴漲,多虧有防洪牆、抽水站,才能保住許多人生命財產安全。

但政府做得好,是理所當然,沒有人為淡水河系的防災說「讚」,更糟糕的是,一些學者、環保人士看到國外美麗的河川環境,就要求政府比照,要拆除堤防、還地於河,卻未設想台灣的都市都是建立在沖積平原上,台北盆地過去就是「台北湖」、彰雲平原乃是濁水溪南北擺盪形成,若無堤防保護約束,洪流萬馬奔騰、四處亂竄,民眾如何安居樂業?

近年環保風起,維護河川生態、復育自然環境,堤防、護岸工程也紛紛改回土堤、砌石、蛇籠,雖較美觀環保;但不可諱言,除非用地夠多、堤防斷面夠大,否則潰堤機率是增加的。都市地區寸土寸金,考慮社會、經濟可行性,有時,醜陋的鋼筋混凝土防洪牆,是無奈的較佳選擇。

河川,是大地的臍帶。早期,政府民眾都把河川當成排水溝或垃圾場,我們也因此付出慘痛代價,後來須耗費巨資清除河床下的垃圾;中期,對於河川只重視防洪與水資源利用;近年則偏重於河川環境營造、復育河川生態功能。不管情勢如何演變,水,是必要的資源,要思考如何留住、保持清潔以供利用;但太多水也是災禍,危及生命財產安全,人類能夠著力的,是利用經濟手段來達成彼此的平衡。

從二○○六年開始,台灣比照世界河川日也有「台灣河川日」,當時考慮世界環境日(六月五日)及水利節(六月六日),暫定的河川日是六月六日,最近幾年則與世界接軌,轉移至九月辦理。

河川日在哪一天並不重要,但中秋節欣賞月色之餘,或許民眾也該想想如何愛護我們的河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