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付出0.01 窮孩子未來就不一樣
2015-06-16 07:08:43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很多人都在努力,不讓偏鄉窮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點。 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去年及今年連續兩年國中會考,全國三成多的孩子英數拿C級分(待加強),這三成孩子中有九成來自偏鄉、原鄉以及家庭經濟弱勢的孩子。在台灣的偏鄉弱勢生,普遍輸在起跑點,這是台灣所稱公平教育的難堪印記。

窮孩子輸在他們小學六年要換十二名老師、輸在十二所學校共用六位英語老師、還有學校等了十二年才來一名專任英語老師。窮孩子輸在他們學科落後、卻又無法發展多元能力,因為他們沒有美術、音樂、家政等其他領域的專任老師。

監察院二○一一年調查報告點出「功能性文盲」現象,有國中生不會注音符號、九九乘法表、四則運算,顯見學歷不符合本身應有的學力。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二○一二年的調查,台灣的城鄉學習落差,是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的四倍。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今起連續五天推出「願景工程—偏鄉教育」調查採訪,動員報系各地記者,從北到南,由西到東,從深山到海邊,探問為什麼弱勢生普遍學習落後?

偏鄉招聘不到老師、師資流動率高,是當前偏鄉教育的痛點。政府每年編列補救教學的預算,只夠兩成學習落後的孩子補救,而今年國中會考結果,證明了補救教學成效不彰。

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民間組織、志工團隊、第一線教學現場的熱血老師,不離不棄守護在偏鄉孩子身邊,他們用熱情與耐心提升孩子的基礎學科能力、引導孩子多元學習,增加自信心、研發數位教材,嘗試翻轉教室。他們是台灣偏鄉教育的光點。

「一乘一乘一,即使乘一千次,還是一。」在偏鄉學校服務十七年的南投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說,「但如果只多零點零一,乘七十次就會大於二。」他說,每個人若能為這些孩子多零點零一的努力,只要零點零一,孩子的未來就會不一樣。

聯合報系致力數位匯流,本專題同步於聯合新聞網、udn tv、聯合報Plus、願景工程官方臉書同步呈現。


台灣前後段學生落差 世界第一
2015-06-16 00:21:52 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採訪

台東縣寧埔國小由於校舍整修加上教室不足,二、三、五三個年級的小朋友居然在同一間教室上課,年級間只用黑板或桌球桌隔開,圖中右邊是三年級、左邊是五年級小朋友,三年級只有四個,而五年級也只有五個小朋友。記者胡經周/攝影
分享
教育是社會向上流動的希望之鑰,這是普世認同的價值。但國內外的研究卻一致指出,台灣前後段學生的差距全世界第一,學習落後學生比率也高於全球平均值,更令人憂心的是,學習落差跟貧富落差有關,愈窮的孩子,學習表現愈低落。

世界經濟暨合作組織(OECD)在2012年的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十五歲學生數學素養有高表現,但前後段學生的學習落差世界第一,相差301分、相當於七個年級的差距。

活生生的案例,某個偏鄉高中一年級學生要接受數學科補救教學,前測成績竟然只有國小四年級程度,補救教學必須從小五為起始點,如果直接教高一數學,像鴨子聽雷。

今年國中會考成績結果,九年級學生在國、英、數三個基本學科「待加強」比率,分別為17.98%、33.2%、33.22%,與去年首次舉辦的會考成績相差不多,意思是,台灣學生在接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每三個學生就有一個英語和數學未達基本能力,情況比十八年前嚴重兩倍。

今年二月教育部做的補救教學評量結果顯示,小二學生答題用猜的比率是5%,九年級學生猜題比率38%;接受補救教學之後,小二生不合格率23%,九年級不合格率高達90%,呈現隨著年級增加,補救教學竟然是愈補洞愈大。

城鄉差距問題也在逐年惡化,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以PISA成績資料庫,進行台灣國中生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學業落差研究發現,台灣城鄉的學業差距2006年是OECD國家的2.6倍;2009年擴大為OECD國家的5倍。

讓人憂心的是,學習落差跟貧富落差有高度相關。把家庭經濟狀況分四等級,台灣最窮的孩子PISA平均得分497分,最有錢的得分626分,兩者相差128分,跟亞洲其他競爭性國家相比,台灣差距最大。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世杰指出,2006年國中基測全國平均值150分,台東平均值只有114分、57%的人不到一百分,也就是學了九年沒學到什麼。另一份調查發現,台東後16%小六生的識字量,不如全國小二生的平均值;到了九年級,後16%孩子平均識字量,比全國小三平均值還不如,嚴重地落後。

根據歐盟估算,十五歲這一年齡層的學生PISA平均成績每增加25分,他們這輩子可增加歐盟GDP 115兆美元。把每個孩子帶上來,是國家最大的財富。

曾世杰說,教育不足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是,國民所得減少、稅收減少、社會福利支出增加、犯罪增加、健康較差、政治參與減少、社會階層間流動緩慢,「結果是一代一代複製貧窮。」

清大物理系教授王道維指出,台灣未來不可避免的四大困境是人口、社會、 自然、糧食。人口問題是少子化和世代對立,社會問題是貧富差距和教育問題;按目前出生人口來換算,40年之後,每一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兩位年輕人養,如果現在沒有把每個孩子都帶上來,將會是嚴重的「國安危機」。


分享
新聞辭典: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委託的跨國調查計畫。2000年起,定期對各國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素養進行國際性比較研究,檢驗學生從學校學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PISA每3年舉行一次跨國抽測,台灣2006年第一次參加,數學居冠,科學第4,閱讀第16;2009年台灣明顯退步,數學第5、科學第12、閱讀23名;2012年,台灣數學、科學各進退一名,閱讀大幅進步15名。

2012年PISA全球抽測學生超過51萬人。台灣在65個國中經濟體中,數學第4、科學第13、閱讀第8名。image

一年10幾億補救教學 2大盲點「做到掛」
2015-06-16 00:00:00 聯合新聞網 記者王彩鸝/採訪
為縮短城鄉差距,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二十年來花了三百多億元,「幾乎都無效。」專研教育經費及偏鄉教育的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指出,從國中基測成績反映,學習落差問題不但沒改善,還繼續擴大,問題出在錢沒花在刀口上。

加上,許添明說,台灣社會都在關心升學制度和明星學校,如果不把每個弱勢孩子的基本能力帶上來,絕對無法支撐國家未來二十年的經濟發展,「這不只是選項,而是唯一出路。」

搶救學習弱勢,教育部一年投注十幾億做補救教學,「兩個大盲點,讓補救教學『掛了』!」許添明這樣形容,老師白天講七小時「外星文」,放學後再講四小時「外星文」,是第一個盲點;白天老師講得很累,放學後不想教,就找沒經驗的大學生來教,是第二個盲點。

他認為,偏鄉孩子的希望在老師,老師白天七小時上課內容,要講得讓學生聽得懂,但是目前師培制度都用同一個模子在培訓師資,對偏鄉老師的訓練不夠,特別是做差異化補救教學的能力不足。

「基本學力是偏鄉教育的命根子,命根子保住了,才能談創新。」許添明引用麥肯錫顧問公司做的兩份教育研究指出,芬蘭等國家確保教育品質做了三件事,第一選最好的老師;第二讓好的老師發揮潛力;第三,當孩子學習落後時立即補救。

許添明直指,真正有效的補救教學,必須在孩子開始落後時,就要「即刻救援」,而每個學生不會的地方不一樣,「一對一的補救教學最有效,愈早補救效果愈好」,芬蘭國小低年級即採一對一的補救教學,確保每位學童的學習品質;英國教育部也證實,在小學畢業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補救最有效的方式,等到國中再補救,學習落差就很難挽回。

英美等國家的都會區的教育成就通常較低,然而倫敦地區學生的表現卻優於全國標準,稱為「倫敦效應」(London effect);許添明指出,「London effect」只有一個祕密,就是學生在小學畢業時,基本學力都拉到一定的水準,而不是等國中以後再補救。

麥肯錫第二份教育報告則顯示,不同成績階段的學生,教育的目標和做法不一樣,對成績弱勢孩子,只要提升基本學力,他就有能力進到下一個階段。


圖為台東知本的美和書屋,有多位小朋友下課就來這裡做功課,也有義工老師指導。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如何提升偏鄉師資水準,許添明建議兩種做法,一是提升偏鄉老師和校長的績效獎金,孩子基本學力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另外,建立輪調制度,讓五十歲老師有機會到偏鄉服務,不要只是退休當志工,而是以正式教師身分到偏鄉至少奉獻三至五年,對偏鄉教育是一大福祉。

然而,只提升師資,最多只得五十分;許添明一份SSCI研究發現,家庭和學校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弱勢家庭如果有個角落給孩子一張書桌、一盞燈,讓他們能專心讀書,花不了多少錢,但可以克服原生家庭的限制。

許添明說,對弱勢家庭的協助,學校沒能力做、但一定要做,可以引進民間力量來協助。芬蘭的教育奇蹟,就是用整個國家的力量來教育孩子。

課輔6人才開班 小校無奈併班成效差

退隱江湖蓋書屋 陳爸:孩子再壞也要救!
2015-06-16 00:33:53 聯合報 記者郭錦萍/採訪

一開始只是想陪幾個孩子作功課,沒想到就陪了十六年:一開始只是沒桌沒椅沒電燈的屋前曬稻場,現在卻照顧來自八所小學一所國中的孩子;現在每天的晚餐除了餵養學生,連鄰近的獨居老人遊民也供餐;為了幫孩子的父母找回功能,開始種菜養魚做果醬、開木工班,甚至請來大學教授研究土磚、蓋起了房子。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一開始只為了關心小孩而開了書屋,現在這個模式已不斷在台東複製。這種體制外的課輔和陪伴,現在還計畫結合台北的夢想之家、台中的林業生基金會及高雄的飛揚協會,合組「逆轉聯盟」分享經驗,把孩子的保護傘撐得更大。

「有孩子在家天天被酗酒的父親毒打,到學校成績不好又被老師打。」陳俊朗說,就他的經驗,這些學生到國中八成就放棄學業,沒人理沒人教,最後變成社區的頭痛人物。


台東知本孩子的書屋之一的美和書屋,每天小朋友下課就來這裡做功課,也有義工老師指導。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台東知本孩子的書屋每天下午都會幫弱勢孩子準備上百份晚餐,並用專車送到每個部落的書屋。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在美和書屋上課的小朋友,下課來就做功課,還可享用美味的晚餐。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江湖傳奇 老師也依賴

人稱「陳爸」的陳俊朗說,「從來沒想過會搞到這麼大」是因不斷發現問題、只能想辦法解決,「孩子的成長不是只有課本,還需要有人陪伴。」

他說,這一路碰過各種難題,「幫助人怎麼那麼難啊?」想放棄的念頭到現在還會有,經費年年都短缺,但讓他繼續做下去的原因是「成績不好不是孩子笨,而是有些孩子在學校之外,得面對酗酒、吸毒、家暴,甚至是性侵的親人!」「有的孩子幾年沒吃過晚餐!」

陳爸的經歷堪稱江湖傳奇,高中學歷的他,開過酒店賣過A片,有廚師執照、會自由搏擊、會彈吉他,十六年前念頭一轉,他的人生急轉彎,也改變了成千孩子的人生。

起初,陳俊朗放下生意回台東家鄉修補和兒子的關係。因為要了解孩子,開始認識孩子的同學,利用老家門前曬稻場,教孩子和同學功課、講故事,沒多久孩子多到塞滿他家庭院。

十幾年下來,書屋和學校的關係仍微妙。陳爸形容「學校老師對我是又愛又恨,偏偏老師眼中那些壞透了的學生,只聽我的話」「學生在外面出了狀況,老師不是先報案,而是先通知我。」


孩子的書屋理事長陳俊朗大家都叫他「陳爸」,他已經在台東知本地區創立多個書屋,提供弱勢孩子學習機會。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教才藝 還教蓋土磚屋

現在孩子的書屋在台東有八個據點,一年收約三百五十名國中小學生,書屋為孩子上的課和其他課輔單位很不一樣。他們會讓孩子製作投石器、水火箭,類似的好玩實驗課讓孩子數學物理化學結合一起。陳俊朗很會畫全球地圖,配上中外歷史一起講,有時再搭配歷史古裝劇,讓孩子對歷史地理有了立體的認識,「可惜的是,孩子懂了,但學校的考試仍無法測出他們的學習成效。」

書屋更大的功能在教養。他們還教拳擊、獨木舟、單車、樂器等,老師說,東部有音樂天份的孩子特別多,一台捐贈的鋼琴好幾個琴鍵音不準,孩子還是彈得很高興,吉他摸沒幾天就會合弦,再過幾天就創作歌曲。書屋成員劉穎如說,每年為孩子辦社區音樂會,與社區連結。


台東孩子的書屋,教孩子打鼓學音樂。 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台東知本孩子的書屋黑黑工班每天準時上工,他們用當地的土與木屑所做成的泥磚來蓋房子。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劉穎如表示,正在興建中的土磚屋是書屋的大孩子蓋的,這些人過去可能是打架鬧事沒定性的孩子,被找進工班後,現在早上七點多就會在工地出現,這群「黑黑工班」的成員會帶朋友參觀,驕傲指著房子說「這是我蓋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教孩子認識他所在的土地,學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方法?」陳爸說,若問他未來想做什麼,禮運大同篇中的「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就是他的夢想,他還準備蓋老人書屋,四周有菜園果樹與生態魚池,讓老小互相照顧學習,又能自給自足,「讓社區變成大同世界」。


台東知本的鄉下孩子看到專業攝影機十分好奇。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黑道也來捐款 夢想之家為都會弱勢生孵夢
2015-06-16 00:00:00 聯合新聞網 記者郭錦萍/採訪

周六下午誰會想上課?採訪團隊半信半疑,從台北西門町熱鬧大街上的內衣店和潮包店間,樓梯往下拐個彎,竟別有洞天。

這裡是夢想之家的據點之一,裡面有多間教室上著英數理化街舞爵士鼓等課程,這些課都是免費,而且附送很不一樣的品格課,更讓人驚訝的是,在上課的全是青少年,而且教室內氣氛非常熱鬧。

創辦夢想之家的廖文華牧師大學讀法律系,他說會做青少年課輔,是一連串的奇遇。最初是因參與誤觸法網青少年的法律協助,過程中他發現著重懲罰的法律,對孩子幫不上什麼忙,必須用別的方法從更源頭去拉青少年一把。

「想釣到魚,就該去有魚的地方」,廖文華說,那是他第一次聽到上帝對他說的話,於是開始到青少年聚集西門町發傳單。幾次下來,有好奇的小朋友進他的教室看看,發現免費教功課,還好有玩的活動,同學一個拉一個,三個月後就變成兩百人,後來連鄰近學校也開始轉介學習落後的學生。

「在西門町發傳單沒幾天,就被黑道角頭請去泡茶」,廖文華表示,角頭搞清楚他們無償幫弱勢學生上課後,不但捐錢,還問「需不需要兄弟幫忙維持秩序」。


廖文華牧師。 記者陳立凱/攝影
分享
第一個據點是在商業大樓的八樓,樓下有特種行業,後來有一天突然有人來貼封條,原來是業主欠錢跑路了。搬過幾次家後,夢想之家現在落腳在二百坪的地下室,雖然裡面氣氛很青少年,但終究這裡是龍蛇雜陳的西門町,警方為確保孩子的安全,裡裡外外裝了卅多個監視器。

廖文華表示,都會區弱勢學習的孩子樣態和偏鄉不太一樣。有的孩子繳不出一學期五百元保證金(上完課就全數歸還),因為這孩子連「家」都沒有,他就住在別人的騎樓下;有的孩子就算有家,卻是六坪大、住五口人,家裡沒廁所,周遭的環境讓半夜根本不敢去上公用廁所。

他表示,「窮孩子很難有夢」他們的家庭別說裁培,有時連死活都沒人關心;孩子能想到的未來,不是到茶飲店去搖飲料就是當小七店員,所以夢想之家會邀請各行業的傑出人士,和孩子分享成長經驗,讓孩子看到不同的典範,知道未來有很多種可能。

他說一開始只想到要幫孩子解決問題,課業幾乎是共同的問題,所以夢想之家是從課業輔導開始,後來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愛讀書,於是陸續開了各種才藝班,去年台北捷運發生鄭捷殺人事件後,也開了防身術課程。

教防身術的王俊翔是警大研究所畢業,現在台中警局任職,為了教課他每周往返台北台中,他說這些學生沒錢補習、學才藝,對他來說就是周末少一點玩樂,但對這些弱勢孩子卻是珍貴的學習資源。讀國二的鐘紫恩也是每周六準時到夢想來報到,她說這裡上課比學校有趣。


位在台北西門町的夢想之家,可讓上英數理化、街舞等免費課程,很受青少年歡迎。 記者陳立凱/攝影
分享
從二○○六年前進西門町至今,到夢想之家上過課的孩子,超過五千人,現在每個月平均有五百名孩子上課,志工老師也超過一百七十位,當中不少就是曾接受夢想之家幫助的學生。其中有個單親家庭的女生,國中時以為將來只能當女工,但志工老師可不這麼認為,經常鼓勵她將來不只有一種可能,後來這孩子靠繁星計畫上了交大電機,碩士班畢業後成了聯發科的工程師,現在她也是夢想之家的老師。「他們體會過窮困孩子的痛,特別懂得感恩」

廖文華表示,夢想之家立志要成為弱勢孩子的另一個家,這裡有人關心他的情緒、課業、品格和價值觀,所以夢想之家開了學校沒有的品格課,這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完整的教育不是只有學科和分數,我們在關愛孩子的同時, 也教孩子要關心別人、學習付出」

廖文華說,現在很多人對台灣現況不滿意,都覺得整個社會需要改變,「關鍵就在青少年這一代」,若每個孩子都被認真對待,台灣的未來怎麼可能會沒希望?

我的志願? 這位小六生的答案讓人想掉淚
2015-06-16 00:00:00 聯合新聞網 記者郭錦萍/報導

晚上七點多的台中教育大學還有些教室亮著燈,靠近一看,竟全是小學生,唯一例外的,是五年級的那一班有個國二生,這個教室裡有兩位老師,一位正教著小五生,另一位則幫著國二生。這奇特的一景是林業生基金會努力多年才達成的。

這些在大學教室上課的孩子,各有不同的課業或適應問題。林業生基金會董事長林宜蓉說,這些孩子都是來自單親、低收入或無教養功能的家庭,大人無睱照顧或根本沒人照顧,導致學習或生活狀況出了問題,若學校幫不上忙或老師覺得無法教, 就轉介到基金會來。

林業生基金會理事長劉宜中表示,基金會起初在台中幫小朋友上課的地點並不是在中教大,而是附近的民房;因為一開始缺老師就找了中教大的學生社團幫忙,基金會以自行開發的教材,先教大學生志工,再由他們教小朋友,沒想到在陪伴小朋友成長的過程,大學生受益最深,後來在教學考試時表現亮眼,這些轉變,中教大的師長都看在眼裡,因此促成中教大把晚上不用的教室,借給國小學生上課。


由林業生基金會輔導,在台中教育大學上課,數學課輔班上課情形。 記者黃士航/攝影
分享
至於在小五班上的那位國二生又是怎麼一回事?林宜蓉說,他們幫這孩子做了學習分析,發現他勉強有小五程度,所以安排上小五班,一開始這名國中生有點排斥,但志工老師不斷鼓勵,加上終於有他聽的懂的課,信心和注意力才慢慢找回來。

以前曾是明星學校老師的林宜蓉表示,她來自教學現場,深知若小三時沒有跟上教學進度,後面就會愈差愈多,若老師不能及時搶救,很多孩子就算升高年級、上國中,其實是一路聽不懂。乖的還會安靜做他的白日夢,坐不住的就會動來動去,成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不用多久,孩子也放棄了自已,有的乾脆就中輟了。因此林基生都會先了解每個孩子的問題,再讓孩子去他學得來的班級,所以國中生可以和小五生一起上課,而這是現行體制做不到的。

劉宜中提到,雖然林業生基金會給孩子的協助以課業為重,但多考幾分不是目標,重點是讓孩子知道有人愛他、願意一直陪伴他,學得慢沒關係,每個孩子有自已的進度。


英文課輔班上課情形。 記者黃士航/攝影
分享
容或孩子的家庭各有難處,但工作人員不想用悲憐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因此基金會台中的據點雖然是老公寓,但明亮溫馨;入口有整面牆的書,另一面掛著單車環島、登台北一○一、英文話劇等活動的照片。前兩者分別是國中小的畢業旅行,單車環島是學生自已討論出來的,去一○一則是因為有小六生談未來志願,竟是「和阿嬤撿回收!」原來孩子和阿嬤相依為命,回收物是二人經濟來源。老師們因此決定國小生的畢業旅行要去台北、一○一走走。這些現在都成了課輔班的傳統了。

要讓孩子快樂學習的背後,是募款的超級任務。劉宜中表示,林業生基金會為弱勢學生提供的免費課業輔導,一年收三百五十個學生,經費一千五百萬元八成自籌,百分之五來自公益彩券,其他來自募款。課業輔導只是基金會的工作之一,其他還有食物銀行,幫弱勢家庭脫貧職業訓練。

林業生基金會在台中嘉義深耕十多年,劉宜中和林宜蓉都提到,就算相距不遠的台中和嘉義,都會區和非都會區的弱勢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就很不一樣,課輔工作有在地化的需求,在地化的師資非常重要。林業生很早就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才會發展可因地置宜的教材,也願意無償提供給其它單位使用,所以近期就會開班授課,離上課日還有一段時間,探詢的電話就已大一堆,讓他們又驚又喜,驚的是又得想辦法多找錢支應多出來的費用,喜的是,台灣有心幫弱勢孩子的真的變多了。

青年為台灣而教 TFT「捐出自己2年」
2015-06-16 00:00:00 聯合新聞網 記者郭錦萍/採訪

為台灣而教理事長劉安婷(前)與他的團隊認為偏鄉教育目前最大的困難在結構系統上的挑戰,不論是少子化趨勢、偏鄉家庭與產業結構,甚至是師資培育制度與方法都需要結合多方資源一起面對。 記者潘俊宏/攝影
分享
台灣有幾萬名流浪教師找不到教職,卻有許多偏鄉學校聘不到老師。近兩年一群來自「為台灣而教協會(Teach For Taiwan,TFT)」的熱血青年走到偏鄉教育最前線,希望涓滴之力有朝一日也能穿破這長年無解的困局。

TFT的知名度近兩年快速增長,部分原因是協會理事長劉安婷的理念感動了很多人,她則認為是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有心參與推動社會改革。

今年廿五歲的劉安婷,當年放棄台大,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公共及國際政策系就讀,畢業後也在美擔任管理顧問,她說「那時的薪水高得離譜」,但心裡一直覺得少了點什麼。

劉安婷父母劉宜中及林宜蓉是林業生基金會的執行長和董事長,長期協助弱勢孩子,當時正與公益平台及誠致基金會討論如何解決偏鄉缺師資的問題,請劉安婷研究有無可借鏡的作法,她提議可以學「為美國而教」的作法,讓熱情年輕人參與偏鄉課輔。

劉安婷說,她本來只負責研究、寫成「為台灣而教」的企劃書,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和誠致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等人聽完後,對她說:「應該由你們這個世代去做,這會很辛苦也可能失敗,但唯有走過這條路,你才能做更大的事,你們的世代才會有希望。」

這番話讓她感動也讓她覺悟。她說讀大學時曾去好幾個家偏遠地區擔任教育志工時,發現偏鄉孩子的教育問題,除了家庭或學校的資源不足,更難解決是找不到適合的老師。繞了世界一圈,她這才體會到,能夠帶領台灣改革的,只有台灣的年輕人。於是她毅然告別美國的高薪和優渥生活, 回台灣從零開始。


為台灣而教理事長劉安婷認為必須與教育體制站在同一陣線,與體制內無奈的專業教育者一起努力,重拾教育的熱忱幫助偏鄉弱勢孩童。 記者潘俊宏/攝影
分享
她表示,教師一職不應被視為鐵飯碗,TFT想要培訓的是人願意將教學視為重要使命,去需要他們的地方,讓教育不再是弱者恆弱的幫凶。成立TFT是要讓台灣年輕人動手解決偏鄉教育問題。她和夥伴一致認為,最大的幫助來自於願意長期幫助的人。所以是TFT要求老師留在偏鄉兩年,才能與孩子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才能幫每個孩子做好教育規劃。

去年他們從近兩百位徵選者中,選出九位優秀老師,接受短期密集訓練後,分發到台南、台東九間學校服務。今年報名人數增加一倍,接下來三年TFT計畫送五十位老師出去。

劉安婷強調,到偏鄉教孩子兩年不是犧牲奉獻,是磨練同理心、抗壓力、團隊合作與溝通等能力的最佳機會,兩年後,無論他們想繼續當老師或者去別的領域,這裡練就的本領,可以幫他們克服各種挑戰。

劉安婷舉例,TFT師法的「為美國而教」推動廿五年,產生的影響遠超乎預期;參加過的年輕人抗壓性高、習於溝通,成為大企業搶著要的人才,有些人因這段經歷決定從政界學界去推動教育改革。現在哈佛每年的畢業生至少有三分之一想加入類以的公益組織。

「沒有對的人做榜樣、陪伴,再新的平板電腦,再多的書籍,都是枉然。」TFT的年報如是寫著,劉安婷說,「深遠的改革不可能是一蹴可及,這是關乎台灣孩子的權益,台灣未來的人才、價值翻轉的工程。」TFT才踏出第一步,路還很長,未來希望有更多人「捐出自己兩年」,一起為台灣的孩子打拚。

課輔6人才開班 小校無奈併班成效差
2015-06-16 00:00:00 聯合新聞網 記者王彩鸝/採訪
一○三學年度,教育部編列十四點九億元辦理補救教學,全國三四○五所國中小、卅四萬九百廿二人次參加。也就是說,全國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國中和國小在補救教學,只有百分之一的學校沒補救教學,幾乎是全國都在救!

全國每100所國中小,不到一所學校可確保每個學生能達到基本學力;學習落後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偏鄉,都會區的學校也難倖免。

然而,補救教學還存在著「黑數」。「課輔六人才能開班,這很荒謬!」台東樟原國小老師莊雅清說,教育部對補救教學的一些規定,對偏鄉學校很不公平,她帶的二年級只有四個人,必須和中高年級一起開班,落差很大,「補教教學不適合併班。」

偏鄉孩子最需要補救教學,卻設定最低開班人數、一年級也不開班,放學後要把學生留下來課輔,還需要家長簽名同意,這些限制,讓部分亟需課業輔導的孩子,成了漏網之魚。

根據PISA二○一二年的分析報告,台灣學生數學成就的校間及校內差距,高居六十五個國家或經濟體之冠,且低於水準二(無法應付將來出社會生存所需能力水準)比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九。學習落差現象若任其發展下去,對國家未來競爭力,是一大隱憂。

因此,教育部一年投入十四點九億元,要來搶救學習弱勢生的基本能力,但成效到底如何?從一○三年二月的補救教學評量成長測驗的統計(見附表)來看,補救教學成效隨著年級增加而遞減。小二學生接受補救教學之後,國語和數學仍不及格的比率分別是百分之廿六及廿三;到了九年級,國語不及格比率達百分之六十五,是小二生的二點五倍,數學不及格比率更高達百分之九十,只有一成學生數學能力被救起來。

為何教育部大手筆經費做補救教學,卻愈補洞愈大?花蓮源城國小老師唐宇新說,沒幾個老師願意留下來,老師也有家庭和孩子要照顧,「我領你的錢照顧別人的小孩,我的小孩誰來顧?」他說,很想把需要補救的孩子全部送到教育部給部長教,車票錢他來出都沒關係。

因為原班老師願意留下的人有限,教育部委託一批參加十八小時研習的「老師」代打。「只受訓十八小時的人,你敢讓他開七四七飛機嗎?」台東桃源國小校長吳正成說,體制外的師資若能把學習落後的孩子帶上來,大可以讓他們來取代正職老師。

宜蘭縣前教育處長吳清鏞說,教育部推補救教學最大的盲點是,要上了一學期之後再做診斷,後35%的學生才做補救教學,學不會的課程累積太多,放學後再留下來補救,都嫌慢了。

「學習落後的問題,不是給老師鐘點費就可解決。」吳清鏞認為,老師教學方法不改、趕進度的觀念不改,發再多鐘點費也沒用;課堂上有效教學最重要,老師上課時要多留意學生的反應、眼神是否茫然,用抽問、隨堂練習,來掌握班上學生的學習狀況,利用下課時間適時補救,而不是等半學期、一學期之後再來補救教學。image


「獎狀罰單一起來」 蚊子館挪做免費課輔狠遭拒
2015-06-16 00:00:00 聯合新聞網 記者郭錦萍/報導

高雄飛揚協會為了提供弱勢孩子學習一技之長,大寮教室有專業老師教導美髮等技能,讓有興趣的孩子提早學習專業技能。 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一手是接到社會局給我們的獎狀,另一手卻是接到教育局開的罰單。」高雄飛揚協會創辦人郭志彬牧師看似輕鬆,談著極其無奈的事。

他講的是協會在大高雄六個點為弱勢學生開辦的免費課後班據點。班上的孩子從國小到高中都有,他們的家庭背景低收入、外籍配偶、隔代教養占大多數,再不然就是單親或家庭失去功能。

飛揚協會理事長孫玉芝表示,這種怪現象起因於高雄市是唯一會將課後輔導經費撥給補習班的地方政府,每一名學生每月補助三千元;問題是,協會為孩子上課,幫他們完成作業、甚至協助安置(學生不宜再回原生家庭)都不收費,也沒有領政府經費,卻因為「有上課、沒立案」就被教育局認定是不合法的補習班,不但開罰單,有一次還要求隔天立即解散,「那個地點有五、六十個孩子,要我們隔天就把他們趕走,這樣做對嗎?」

孫玉芝說,那次是後來找了地方人士幫忙溝通和教育局、和社會局當面溝通,才取消了罰單和解散令。但到最近,還是偶爾會收到罰單。

其實飛揚協會做的,遠超過提供弱勢中小學生的課後照顧,因為他們早就看到更深層的問題。

郭志彬表示,鄉下地方不少孩子對讀書沒興趣,但學校、老師則是對不會讀書的孩子沒興趣,很多孩子跟著別人不斷升學, 但他們絕大多數需申請助學貸款,但不少是讀的科系沒興趣、畢業還不知道能做什麼,卻已先欠了一身債。

為了幫孩子搞清楚對什麼有興趣,「將來就算要借錢升學,起碼要選有興趣的科系讀」,飛揚協會兩年前創國內社團之先,為中小學生開了一系列職業探索的課程;從美容美髮中西餐到室內裝潢家庭水電汽機車修理都有,上課時間是每周六下午、一期二至三個月。今年還為大學生開了金融投資班。


高雄飛揚協會大寮教室提供職業訓練課程,專業老師提供自己的機車讓孩子們拆解學習。 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郭志彬說,很早就想開這些課了,但至少要有十間教室,大小適合且協會付得起的場地一直找不到,後來想到政府蚊子館那麼多,也許可以租用,沒想到每一間的答案都是「不能借給民間使用」,就算說明是為弱勢學生免費上課,還是統統被拒。

「只要你是誠心想幫助人,全世界都會幫你」郭志彬半開玩笑說道,南部不像北部有很多大企業會參與公益、捐款,飛揚一年約輔導五百個學生,經費需一千五百萬至一千八百萬元,一直以來多是靠小額捐款支持,久不久就會發不出薪水,但每次都能度過難關;遍尋不著的職訓教室也是如此,位於高雄大寮的和春科大因有新校區於是就把舊校區用不上的教室租給飛揚,問題一夕就解決了。

周六下午,在飛揚的中餐教室,擠滿國中小學生揮汗學著做餣大頭菜,工作人員說「下次要限制名額,再不然只好加開一班。」教室中有一間「粉紅臥室」是上一期學員裝設的成品,新一期的孩子正學著測量和計算,帶這門課的老師曾帶著孩子去參觀豪宅的裝潢。

郭志彬表示,之所以要開十幾種班,是為讓孩子有機會多試幾種,老師若發現特別有天份的孩子,大夥就會設法看能否再幫他找其他學習資源;就有國二的孩子上電氣班後發現很有趣,連續報名三期,沒想到在班上學的東西讓他國三時拿到科展大獎,也獲免試保送機會。八月這孩子就要上保送的高職,周六則繼續留在電工班當助教。

雖然飛揚的職業探索教室才開設兩年,但成效逐漸顯現,其他課輔團體紛紛前往取經,希望能推廣這類教學內容,幫助弱勢孩子更早脫貧、翻轉人生。

他表示,現行教育體制對學習落後學生或許已投入大量經費,但有經費不代表一定有成效,升學和分數不是教育的目的,現階段只能期望有多些民間組織幫這些孩子一把,「至少為他們找到脫離困境的機會。」


高雄飛揚協會大寮教室由專業老師教導水電等技能,並協助考取執照。 記者劉學聖/攝影

評論/個人化教育—2025的教育想像
2015-06-16 07:35:08 聯合報 呂冠緯/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情境圖) 圖/ingimage授權
分享
未來教育的重大趨勢很可能就是:「個人化教育」時代的來臨。

「個人化教育」,是指每一個學習者如何有機會接受到「個人化教育」。這兩三年最常談「個人化教育」,是許許多多科技人、企業家,如比爾蓋茲、祖克柏、馬雲等。他們注意到兩個重要事實:電腦會越來越聰明、網路會越來越普及。

個人化教育一旦有電腦、網路的參與,學生學習機會將大幅增加。

個人化教育並非「人與機器的競爭」,而是「人與機器的合作」,也就是讓老師與電腦合作,各自做各自擅長的事情。簡單地說,讓電腦運用「大數據」跟「機器學習」,向最優秀的老師學習如何評量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鼓勵、引導學生。

個人化教育困難度確實非常高,從現在的MOOC,到上千萬人使用的可汗學院,都才剛開始建構「機器學習」。從可汗學院公開的有限資料,我們察覺可汗的軟體逐漸對學生有了較清楚的掌握,對每一影片或練習題給哪一個學生測試時會通過的猜測也逐漸準確。也就是說他們逐漸能利用優秀老師提供的影片跟練習題,依照學生程度「因材施教」。當然這離「電腦智慧教師」自己能製作影片跟練習題,甚至更高層次的「傳道、解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當我們看到Google無人駕駛可以跟人類學習開車行為,英國公司發明的「機器人廚師」從廚師Tim Anderson的動作學習煮飯,一個能跟優秀教師學習如何「授業、解惑」的「電腦智慧教師」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出現。

一旦「電腦智慧教師」出現時,學生就真能隨時隨地依照自己的速度自主學習,電腦智慧教師將成為實體老師的強大助教,讓實體老師更專注在電腦智慧教師做不到的事情,如協助學生建構團隊合作力、創作力、反思能力、品格力等等,進而達到個人化教育的終極目標:讓每一個學生發揮他的最大潛能。

個人化教育時代即將來臨,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到第一線的學校與教師都應該有所調整。發展電腦智慧老師的技術困難度非常高,需要整合好幾個專業(軟體、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需要國家以上位思考來規畫、布局,更需要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敢集中資源進行研發。

當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工智慧科學家都投入電腦智慧教師時,台灣不能缺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