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經濟政策百日有感的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6 02: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路還未滿月,已端出好幾道經濟大菜力求百日有感。同時間也因開放美豬、禁止採礦、調漲基本工資、要求金融業者成立「天使基金」到重啟核一等新宣示,引發爭議。這些政策大餅與爭議看似獨立存在,卻也點出新政府經濟政策的幾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加大國家介入經濟活動的強度,將是帶領台灣建立新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政策邏輯。在這個「國家隊」的思維下,國發會已宣布將成立規模達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以及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並將鎖定五大創新產業及中小型企業,以投資帶動經濟動能。近年來台灣投資動能每況愈下,病入膏肓,確實需要一股夠大、夠強的強心針,讓快躺平的投資至少能先站穩腳步。而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更是有意透過組成「國家隊」的方式來開拓海外新興商機。

以國家力量創造初期的推拉效果,不失為解決方法,但千萬別忘了,注入國家資本本質上具備了濃厚的資源壟斷性與集中性,因此獲得青睞者如虎添翼,無緣入選者只能自求多福。這個特徵的風險首先在於人人都想入選,除了憑實力外也可能靠人脈及錢脈;其次在於「選錯冠軍」的風險。政府因為並非直接利害相關,因而對產業趨勢的理解及掌握常有落後而不自知的問題。

這些風險都有許多前車之鑒:馬來西亞的國家級創投基金「一馬發展公司」(1MDB)的貪腐醜聞幾乎動搖國本,尚未平息;而台灣至今也還在為過去兩兆雙星的慘痛經驗付出代價。更何況,亞太各國都把國家資本主義當成仙丹,中國大陸的各種國家隊更是pro級,意味著「國家隊」的競爭對手不在少數,絕無成功保證,因此不能只看如新加坡政府「淡馬錫基金」的成功案例,而忘卻面對的風險。

政府要做一個成功的領頭羊,發揮「國家隊」的效益,有幾個條件必須同步建立。首先是強化透明度並尊重專業,以排除非經濟考量介入「國家隊」打仗決策的空間。這意味著國家隊的專業決策機制不能只靠首長個人的呵護,更需要在制度上建立與政治間的防火牆。第二也更關鍵的,是要把重心放在創新投資環境的完備,畢竟國家隊只能帶領起頭,能否持續發展,還是要靠民間與外人投資,以及產業本身的努力。

第二個更為嚴峻的挑戰來了。國發會找錢找機會,經濟部致力於創新及經營環境的建構,但其他勇於任事的部會各有目標,未必是同心一致。環境要保護永續,食安不能打折妥協,消費者不能被欺壓,勞工權益要保障,地方發展更要平衡兼顧。這些議題都極其重要,也是民主國家政府無法迴避的責任。然而,當這些同樣重要的議題與民間投資及產業創新環境相衝突時,處理原則為何?當國際經貿規則與國內民意或產業利益不一致時,該如何處理?消費者權益重要,還是尊重市場機制優先?

新政府才剛上路不應過於苛責,但過去三周新政府到處救火的表現,給社會的觀感是若非原則尚未形成,就是施政原則無法充分貫徹。這種欠缺共同政策原則指引及水平協調能力,任由各部會垂直單線作業,各自追求達成本身施政目標(同時抵銷其他部會的努力)的老問題,才是過去投資起不來,創新被抑制的真正主因;問題不改,恐怕「國家隊」也煽不起創新及投資的火。

新政府自詡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是打團體戰的團隊。這種自我期許無疑是台灣經濟最需要的關鍵。但若要百日有感,不能單靠政策牛肉,更需要強化團隊溝通,打出團體戰的隊形,才是讓國家隊順利出征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