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憲法說、禁馬赴港… 蔡莫一再錯估形勢
分享分享分享留言
2016-06-16 02:32
聯合報 趙春山/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15日晚間透過錄影方式在香港「亞洲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講,內容包括兩岸及台港關係。 香港特派員李春/攝影
分享得知前總統馬英九被拒赴港的訊息,當時我正在深圳參加當地一個電視台的錄影節目。節目本來規劃是要討論馬英九赴港演講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可是因事態有變,製作單位不得不臨時改變討論的方向。坦白說,這項改變有些出乎與談者,包括來自大陸和香港兩位教授的預期。大家不了解蔡政府為什麼不讓馬英九到香港參加這項可能對未來兩岸關係有正面影響的活動。大家認為,蔡政府可能錯估了馬英九的意圖,也低估了他卸任後的影響力。
民進黨誤判形勢,已不是第一次了。記得當初召開「馬習會」時,綠營有人就認為馬英九的目的是為了選舉造勢,為了他個人的歷史定位著眼。試想,當時的選情顯示國民黨的敗相已露,如果「馬習會」只是為了選舉,馬英九會冒多大的風險?難道他不擔心國民黨會把選舉的失敗歸咎於他這次令人意外的兩岸高層會晤嗎?

「馬習會」後,馬總統知道我因工作關係,跟綠營長期有所接觸,因此還問我有沒有向小英團隊傳達正確的訊息。我當時的回答是,對方沒有問我,我為什麼要用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實際上,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重要意義,對馬個人而言,是要為繼任者推動一個架橋的政治工程,對此民進黨的一些有識之士也做了公正的論斷,其中包括我的大學同學林濁水和我的學長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

民進黨第二次的誤判,是忽視了中共外長王毅提出的「憲法說」,沒有借力使力在第一時間給予積極的回應。而這次否決馬英九的赴港申請,則更加令人感到扼腕。民進黨政府對於攸關兩岸關係的重大議題,顯然缺乏足夠的戰略性思考。

卸任國家元首為不同政黨的繼任者在國外扮演政策代言人的角色,本屬民主政治的常軌,這在美國可說是屢見不鮮。其實,小英執政當局也可以仿照美國的先例,在馬英九這次赴港之前和他進行政策溝通,並且在回國後和他進行後續討論,目的就是為了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和穩定,這也是民進黨執政後推動內政改革所迫切需要的一個外部環境。但台灣的政治文化畢竟和美國不同,政黨惡鬥常常阻礙了追求國家利益所需的理性思維。歸根究柢,還是出在政治學大師杭亭頓所說的認同問題。杭亭頓認為,「國家利益源自於國家認同」,台灣長久存在的認同危機,使得政治人物把國家利益添加了不同的色彩,對外政策常常變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

與二千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初期的情況比較,目前的兩岸形勢確實相當嚴峻。雖然中共理解蔡政府有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強烈需求,對於蔡總統在就職演說的相關表述雖不滿意,但也被迫「忍受」下來;但因民共雙方缺乏互信的政治基礎,因此對岸至今不願意和民進黨政府進行任何渠道的接觸,避免讓民進黨內部產生錯誤的解讀。

既然蔡總統的就職演說讓對岸留下了「不完全答卷」的印象,對岸也強調「聽其言」之外,還必須要「觀其行」。在這種情況下,卸任的馬總統正可以扮演居間協調的角色,發揮一定程度的溝通功能;換言之,馬總統可以透過此行為蔡政府寫下一些未完成的答案,進而讓他個人在兩岸關係的歷史地位更上一個台階。可惜的是,民進黨政府又錯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