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總綱 12年國教殺戮戰場?
【聯合報╱陳超明/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台北市)】
2014.06.19 04:27 am
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十二年一貫課程總綱」原本要在今年七月公布,一○七年上路。但這套修修改改的舊衣服並未針對十二年國教核心能力設計,令人對十二年國教課程到底要教什麼有太多憂慮。
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到底如何重整,教育部似態度強硬地要求依時間表進行,但這樣是否會帶給十二年國教另一場災難呢?
引起爭議的重點之一是總綱把高中數學必修學分從十六減為十二個,四學分列為必選修;國文二十四必修學分減為二十個,四學分變成必選修;結果中研院院士要搶救數學時數、作家要搶救國文時數、連英文老師也擔心英文教不完。
其實基本的核心問題是「核心能力要對應課程」。總綱最大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核心素養對應課程及時數,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這些能力,要上什麼課程,要多少時數,這中間的對應關係為何?其實不難,只是過去一段時間竟都沒人做研究。
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從教育目標到核心能力到課程設計再到教學及評量,現在卻變成各學科教授、高中老師的角力,沒人關心學生的能力如何達成。這不應是課程設計最基本的問題:要用能力來導向課程,決定時數!必修與選修時數的搭配也是如此。
國教院或中研院學者,一直認為要教完那些知識才對,所以會一直說時數不夠,可是現在我們應該以「能力導向」為主,也就沒有時數夠不夠的問題,否則知識是永遠教不完的,時數也永遠不夠。縱使現在的所謂「知識」,未來也可能過時或無用。
應該要做的是,研究核心能力如何達成,然後再來決定科目及時數。語言能力及數理能力是必須的,自然與科技能力是未來所需,要達到哪些程度呢?要多少時數呢?例如英文,若要達到全民英檢的中級,依照歐洲相關研究,約需一千二百小時,這樣分配到國小國中及高中,加上數位學習,時數大約是國小二小時、國中四小時、高中四小時。這種研究是有學理根據的,就不會有人提異議。數學也可以這樣做,國外也有數據。應該從能力達成來驗證哪些科目該列入及時數多少。國教院最好提出這樣數據研究,從學理解決爭端,而非任由總綱討論成為殺戮戰場!
可惜的是過去幾年台灣似乎看不到這方面研究。沒有學習評量資料庫,也無前瞻性的國民核心能力或競爭力研究。這些將要在十幾年後進入社會的孩子,似乎只能活在刪刪減減的舊課程結構與時數中!
【聯合報╱陳超明/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台北市)】
2014.06.19 04:27 am
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十二年一貫課程總綱」原本要在今年七月公布,一○七年上路。但這套修修改改的舊衣服並未針對十二年國教核心能力設計,令人對十二年國教課程到底要教什麼有太多憂慮。
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到底如何重整,教育部似態度強硬地要求依時間表進行,但這樣是否會帶給十二年國教另一場災難呢?
引起爭議的重點之一是總綱把高中數學必修學分從十六減為十二個,四學分列為必選修;國文二十四必修學分減為二十個,四學分變成必選修;結果中研院院士要搶救數學時數、作家要搶救國文時數、連英文老師也擔心英文教不完。
其實基本的核心問題是「核心能力要對應課程」。總綱最大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核心素養對應課程及時數,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這些能力,要上什麼課程,要多少時數,這中間的對應關係為何?其實不難,只是過去一段時間竟都沒人做研究。
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從教育目標到核心能力到課程設計再到教學及評量,現在卻變成各學科教授、高中老師的角力,沒人關心學生的能力如何達成。這不應是課程設計最基本的問題:要用能力來導向課程,決定時數!必修與選修時數的搭配也是如此。
國教院或中研院學者,一直認為要教完那些知識才對,所以會一直說時數不夠,可是現在我們應該以「能力導向」為主,也就沒有時數夠不夠的問題,否則知識是永遠教不完的,時數也永遠不夠。縱使現在的所謂「知識」,未來也可能過時或無用。
應該要做的是,研究核心能力如何達成,然後再來決定科目及時數。語言能力及數理能力是必須的,自然與科技能力是未來所需,要達到哪些程度呢?要多少時數呢?例如英文,若要達到全民英檢的中級,依照歐洲相關研究,約需一千二百小時,這樣分配到國小國中及高中,加上數位學習,時數大約是國小二小時、國中四小時、高中四小時。這種研究是有學理根據的,就不會有人提異議。數學也可以這樣做,國外也有數據。應該從能力達成來驗證哪些科目該列入及時數多少。國教院最好提出這樣數據研究,從學理解決爭端,而非任由總綱討論成為殺戮戰場!
可惜的是過去幾年台灣似乎看不到這方面研究。沒有學習評量資料庫,也無前瞻性的國民核心能力或競爭力研究。這些將要在十幾年後進入社會的孩子,似乎只能活在刪刪減減的舊課程結構與時數中!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