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柯P錯估了內湖輕軌的效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2 04: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都會最近常陷於交通黑暗期,尤其內湖地區上下班尖峰時間寸步難行;民眾不滿柯文哲交通施政,愈增其市長施政滿意度的急墜。為紓解不滿,柯市長突拋出「信義—內湖輕軌捷運」的構想,認為可以解決交通壅塞,卻只招致一片譏評,認為是舊案重炒的草率政策。

造價達三百億元的內湖輕軌計畫引發各方滿堂倒采,主要原因是:這其實為十年前馬市府「信義輕軌線」舊案重提,只略作修改。當年的輕軌案經相關部門反覆討論,各方面的評估都已確認為不可行;而如今台北市的交通條件更形迫促,柯文哲卻將之當成「解決方案」拿出來重炒,這究竟是「無厘頭」,還是在製造問題?

用「台北山手線」來美化內湖輕軌捷運的計畫,或許對民眾有一時的吸睛作用;但這種文宣催眠術,恐怕禁不起客觀、專業的分析,三兩下就會破功。先問:日本山手線在東京都扮演的運輸角色,真能複製到台北內湖的情境嗎?「山手線」是東京環狀運輸動脈的關鍵一環,除擔負環內每天大量人流的輸運,每站均可輻射到周邊衛星城或鄉鎮的轉乘,其運輸角色是東京都的重中之重。反觀台北,柯文哲卻是要在人口已過度稠密、交通已過度擁擠的市中心帶興建輕軌,非僅無法達成輸運、轉乘的功能,恐將使原本擁擠的道路愈發打結。

市府的說法是,將用這條南北向的輕軌,來串連四條東西向重運量捷運;此一說詞,委實荒謬。根據國際公認的都會運量定義,輕軌是每小時五千至一萬旅次的運量,重運量捷運則是每小時二萬至五萬旅次;台北既成的捷運網都是重運量,而柯市長竟想以信義—內湖輕軌來打通幾條東西向的重運量,這不是「草螟弄雞公」嗎?

柯市府拋出的內湖輕軌路線,形貌至今仍然模糊;尤其,穿越內湖區的瑞光路要怎麼走法,更是一大疑問。信義和內湖地區路幅都不寬,目前已極為壅塞,如果還要挪出路面空間興建輕軌,豈不是更擠壓用路順暢。何況,僅興建期的黑暗時光要如何度過,就不堪想像。柯文哲以為跑去日本或高雄隨便參觀一下,就能向市民炫耀輕軌計畫,真是小看市民了!

再說,投資頗鉅的公共運輸路線,必須先行評估服務的常態性客源多少。以內湖地區而言,上班時段單向湧進區內,下班時反向離開園區,運輸的高峰密集在少數有限時段,這是否適合用投資龐大又運能有限的輕軌來解決?台灣諸多都會地區都有類似的尖離峰交通落差,多以調撥車道來消化車流,這才是主政者的務實考量。十餘年前新竹市因應科學園區上下班尖峰的輕軌計畫最後沒有過關,正是因為交通建設投資不能不考慮比例原則。

就算北市府財力雄厚,有能力花大錢做小事,但客觀條件是否允許,是至要關鍵。曾去國外旅遊的市民都看過輕軌系統,瞭解順暢運行的關鍵,在於輕軌是否享有專屬路權,或是要其他運具共享路權。以台灣用路人的習性,綠燈一亮,人車爭相奮勇衝出;這種情況,連高雄寬闊的路幅都影響輕軌運行,內湖的咽喉路段又如何能順利運行?

環顧全球大眾運輸系統,無論是輪軌重運量、輕軌或公車捷運(BRT),成敗都植基於對交通環境的客觀評估與明智選擇,決策者當然不能執著於一己的認知而一意孤行。都市公共運輸系統的設計,必須綜合都市發展、運量需求、土地使用、社會經濟效益來做科學評估。柯市長智商極高,應能瞭解所須衡酌之要素。

世界銀行調查這幾十年全球各大城市的大眾運輸與捷運系統成敗,得到八個字的結論「成本低估、運量高估」。柯文哲的內湖輕軌正犯了相同的錯誤,過度美化計畫,高估效益,未必能解決既有的問題,反而製造更嚴重的壅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