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趙辛哲…精兵策略 縱橫外資圈20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7 05:31 經濟日報 簡威瑟


image
摩根士丹利台灣區總裁趙辛哲。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摩根士丹利台灣區總裁趙辛哲入行26年,經歷橫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私人銀行,各項業務經營有方,2010年投入領導摩根士丹利台灣業務職務後,集團在台營運蒸蒸日上,堪稱是摩根士丹利台灣靈魂人物,也是見證外資在台發展歷史的活字典。
見證外資在台發展

專訪趙辛哲時,他最在意的議題是「摩根士丹利將如何回饋社會」、「提升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等,對於摩根士丹利在台灣發展愈來愈強盛,從不居功,反而強調藉由證券董事長柯之琛、投資銀行部主管粘傑評,以及整體摩根士丹利在台團隊努力,才能使摩根士丹利在台灣金融圈中保有優勢地位。

不少熟識趙辛哲的外資圈高層都說,趙辛哲為人謹慎低調、不居功,在事業發展上又有運籌帷幄的大將風範,是他能縱橫外資圈20餘載的最佳人格特質。

專業領域獨當一面

大摩在台灣採精兵策略,每位員工在專業領域上多能獨當一面,在趙辛哲領導下,各部門大將均對自身工作展現高度熱忱。

由實際成績檢視,摩根士丹利在證券經紀業務市占率持續成長,過去幾年在導入電子下單系統後,獲得進一步成功,國際客戶2014年、2015年下單台股經紀市占率都在一成以上,是外資券商經紀業務市占龍頭。

同時,摩根士丹利證券與市場研究團隊提供法人客戶產業變化、基本面研究,去年也在《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再度獲得台灣最佳研究團隊殊榮,凸顯國際客戶對其信任度。

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摩根士丹利去年協助元大金控以總價565.5億元、現金加換股方式,取得大眾銀行所有股權,是近八年首宗民間商業銀行合併案,亦於2014年、2015年連獲《亞洲金融雜誌》評選為「台灣最佳外商投資銀行」。

能端出這些亮眼成績,趙辛哲認為關鍵莫過於「文化」、「人才」。趙辛哲說,摩根士丹利在台灣發展能持續茁壯,要歸功於集團的全球資源與企業文化,包括晉用最適當的人才、給予發展空間、注重團隊合作等。

不可忽略的是,企業內部畢竟需要分工合作,趙辛哲不時扮演磨合各部門、創造多贏的傳道角色,也由於他的以身作則,摩根士丹利台灣團隊氣氛佳,一掃過去外資圈給人「冷冰冰沒人情味」的刻板印象。

同時,趙辛哲更鼓勵人才進修,他表示,如果旗下員工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通常會給予祝福,若這些員工未來在國外學習到更多技能,摩根士丹利也歡迎這些員工回流,貢獻所學。

育英計畫嘉惠學子

這樣的說法,全然顛覆外界對員工離職態度的認知,也更加凸顯其惜才愛才理念。

至於摩根士丹利在台灣執行的惜才育英計畫(Bright Minds)、光風霽月計畫(the 88 Flood Educational Aid Program)等,趙辛哲都極為重視,這些計畫目的在於扶植台灣的優秀清寒學子,能夠不受到經濟條件限制,獲得持續接受教育與進修的機會,趙辛哲並鼓勵同仁能夠多多回饋社會,摩根士丹利員工過去數年間也發動過多次自發性捐款,幫助有需要的族群。


行銷最錢線/百威新包裝 讓品牌意義成焦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7 05:31 經濟日報 蔡益彬

包裝的角色已從行銷戰略的第二線變成第一線,也就是從告知產品特性及成分,變要詮釋並傳遞品牌意義,以求在網路上、貨架上、巷道間,立即抓住消費者目光,並迅速激起他們的購買慾,因此,如何設計承載品牌意義的包裝,是當前行銷趨勢。

傳統包裝採用行銷大師科特勒所定義的:「包裝是指設計並生產容器或包裝物的一系列活動。」這種容器或包裹物被稱為包裝。在這個概念下,包裝被賦予三個功能:保護商品、方便使用、提高商品價值。

這三個功能在行銷策略上是保守性與機能性,也就是屬二線戰略一環。

但在市場逐漸網路化、行動裝置普遍化,及消費者審美品味變得更高階化的趨勢下,包裝不能只擔任二線角色,而需第一線直接面對消費者,更要有能力迅速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慾,包裝因此要從被動轉為主動性與開創性,力求第一時間就贏得致勝先機。

讓包裝完美傳遞品牌意義,是現代行銷最重要的目標,例如之前星巴克去掉複雜的英文名稱,只留下簡約美麗的美人魚圖作為品牌象徵。

而最近引起歐美市場高度關注的是,著名的啤酒品牌「百威啤酒」(Budweiser),為了強化領導品牌地位,將2011年才設計完成的包裝,重新改成承載品牌意義的新包裝,要在今年全面上市。

百威北美的行銷副總裁布萊恩.柏金(Brian Perkin)說,「我們整個品牌定位主要在凸顯,我們是多麼在乎我們的啤酒,百威品牌的核心意義是『我們是用硬派方式釀製』(Brewed the hard way),為了要呈現這一點,我們重新檢視包裝,並問自己我們能否很誠實地說,現在這個包裝真正反映了我們在釀製啤酒時對細節的那種關心、小心及高度關注的態度?這正是我們最想讓消費者,在接觸到包裝時馬上就感受到的。」

百威決定將「包裝」視為連結消費者的第一環,因此不再如以往,只請設計公司提供幾個設計案子後就決定,而是要求原本的設計公司JKR,組成30人的設計團隊,從2013年就開始進行規劃具「品牌意義」的新包裝。

美國廣告周刊(ADWEEK)估計,這項歷時一年多的新設計方案,百威至少投入數百萬美元,規格跟企劃一個電視廣告案不相上下。

新包裝結合百威傳奇最被記憶的部分,如領結、獨特的亮紅色、經典的書寫體,但去除不必要裝飾性線條,使整體外觀更優雅、簡潔、俐落,最重要的是設計團隊應用金字塔型視覺結構,優美傳遞出品牌意義及故事。

包裝的最上層,是以往只被當作裝飾而容易被忽略的,說明品牌意義的那段文字,現在變成視覺焦點,要讓消費者直接感受到,百威在釀製啤酒時,投入了最多的成本,以及對細節的注重與對口感的堅持。

中間層則是公司Anheuser-Busch的橢圓形企業AB標誌,最下層則是由原來的書寫體品牌名稱及slogan(標語):啤酒之王(KING OF BEERS)坐鎮。

新包裝捨棄以往告知產品特色,及應用設計圖案提高識別度的做法,而改全力對焦呈現品牌意義及價值,贏得全美市場及設計界人士一致讚揚。

著名的品牌設計公司Base Design的創意總監Min說,新包裝應用新鮮的美感,凸顯了百威的品牌意義與信念,將能更有效地連結消費者。

百威新包裝策略,已激發美國行銷界,重新思考包裝角色與功能,你是否也應檢視自己「包裝」策略,並積極界訂具前瞻性品牌意義,以更有效連結消費者,使包裝成為品牌最成功的銷售員。

(作者是台北神經行銷研究室執行顧問,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酒後不開車

經濟書坊/育才用才 提升國家競爭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7 05:31 經濟日報 陳良基


由童振源、方頌仁與陳文雄博士合編之《矽谷成功經濟學》本月出版,希望透過產官學研的專家智慧回答三個問題:一、矽谷發展成功的關鍵因素為何?二、台灣能從矽谷發展成功模式學習哪些經驗,帶動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產業創新?三、如何促進台灣與矽谷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共享矽谷發展成功的動力?

本報獲編者同意,特別擷取國立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良基、宏碁公司全球總裁兼執行長陳俊聖,以及台灣神隆前總經理及共同創辦人馬海怡等三人文章,於今天起連續三天登載文章摘要以饗讀者。

2011年起,台灣人才流失的嚴重性就已浮上檯面,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從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2015 World Talent Report」來看,台灣總排名為23名,雖比前一年進步4名,卻遠落後於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鄰近國家。

Oxford Economics(英國經濟研究機構牛津經濟公司)調查報告「Global Talent 2021」也指出,台灣專業人才外移占總外移人口61.1%,高居全球第一。由於薪資低於鄰近國家、外商資金進駐流程繁冗、外國人才不易進入的政策使負面推力加劇,讓台灣加速面臨競爭力流失的困境。

台灣經歷20多年來的硬體群聚優勢,在快速垂直分工模式下享有近一個世代的風光榮景,卻也因此輕忽了2000年網路時代的崛起。這個新平台一出現,創造許多新興機會,並將整個科技趨勢推到新方向,Facebook、Google、Amazon至Uber、AirBnB等巨頭與獨角獸相繼崛起,而台灣依舊停留在硬體代工思維,錯過了這個時代的起飛時機。

如果這些現象是「果」,那我們真正該思考的也許是「因」,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產業機會流失?

科技產業的特質即技術研發速度非常快,產品生命周期十分短暫,若專注在科技產業政策的優劣,或許會產生迷思。畢竟現今產業變化太快,政府沒有能力判斷和決定國家適合發展什麼產業,然而政府可以營造出人才願意聚集的環境。

要打造適當的環境,當從育才與用才做起,教育乃國家競爭力向上提升的重要力量,作為推動新知、研發新技術的場域,對於培育具國家競爭力的人才責無旁貸。

本人任職台大電機系教授、台大電子所所長、國研院長等期間,發現台灣的學術創新研究能量很強,歷年SCI、SSCI的論文數皆有攀升,投入專業研發的經費占總GDP的比例數,位居世界第七高,而申請到美國專利的總數量也位居全球第五,這都顯示出我們對技術發展的投入其實很充足。

然而近年台灣產品的出口卻節節下滑,薪資凍漲、失業率居高不下,優秀研發能量未產出相對應榮景,應是生態系統上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政府機關雖龐大,掌舵不易,卻能從長遠規劃的角度來著手創造出資源易於流動的環境。

以教育界為例,2009年教育部曾發起「彈性薪資」計畫,希望打破大學僵化的薪資制度,延邀優秀外國學者至國內大學演講授課,卻因與外國人來台工作的相關法規有所衝突而變得窒礙難行,產生的效益不大。

另,企業方面,若欲鼓勵企業創新突破,政府當在企業投入重本做研發這個最脆弱的時期,給予相關減稅或補助,幫助企業降低風險,使企業勇敢投入新技術,帶動經濟成長。

台灣近20年來著重於理工人才的培育,培育出大量工程師和科學家,理當創造一番美景,但無論是人才或資源,只追求投入而忽略計算產出,使過多科技類人才成為供過於求的勞力,擠壓市場價值、削弱企業競才條件,促使人才外流,導致明明大量培育人才,企業卻鬧人才荒的矛盾現象,這不僅無法解決企業和經濟的問題,反使育才結構嚴重失衡。

(作者是國立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本文節錄自《矽谷成功經濟學》)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