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兩岸僵局下 如何拚經濟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07 00:3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一家偏綠媒體登載了其最新國政民調,有56%受訪者認為蔡總統的兩岸政策對台灣經濟將有「不利」影響,僅22%認為「有利」,顯著不同於過去的調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泛綠選民,也有40%認為對台灣經濟「不利」,和48%認為「有利」比較,差異並不算大。這項民調結果讓綠營立委郭正亮、理論大師林濁水及媒體人吳子嘉撰文,質疑蔡總統的兩岸政策為何從「強項」變「弱項」、無法讓人民安心?
「經濟」是民眾最關切的施政效果,也是國民黨近來選舉連連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這項民調結果值得蔡政府重視;若民眾憂心無法獲得紓解,那麼選民極可能在後續選舉中改變態度,執政黨也會迅速從壓倒性優勢中急轉而下。
「拚經濟」不是我國的專利,全球各國也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強調他們是在「拚經濟」。但能否成功拚出好經濟,就必須看幾個成敗因素:一、是否有好的規劃和配套?二、是否有好的官僚體系來有效執行?三、是否有有利的國際市場環境?三種缺一不可。台灣從60到80年代,之所以能有亮麗的經濟表現,就是集上述三者於一身有能幹且權大的「經濟建設委員會」擘劃經建藍圖,搭配一個相對有能力的公務部門來執行,並且有一個由美歐大國構思、世貿組織(WTO)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大環境,讓台灣美而廉的產品在全球找到市場,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亞洲的其他三小龍,或今天的中國大陸亦復如此。
平心而論,今天的台灣,三個成功因素都面臨了極大挑戰。「經濟建設委員會」對經建藍圖擘劃的能力早已下滑,轉變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後,更不可同日而語,乃至於會有「5+2+1+1」(智慧機械、綠能科技、國防產業、生技醫藥、亞洲矽谷,加上循環經濟、新農業,再加上數位經濟、文創產業)這種沒有主調,只有各方討好、拼湊式的「藍圖」,但對先進國家皆認定為成長主引擎的服務業,卻又幾乎沒有觸及。
其次,有效能的官僚體系,也是岌岌可危。公務體系缺乏有效的獎賞誘因,績效不如人脈、黨派,使得公務員不再「戮力從公」,愈來愈多朝九晚五、不做不錯、只待退休的啃米族。加上年金改革、福利劇降,「能撈就撈、能混就混」的公務員恐將更多,政府迄今仍無對策。高層政務官除經常「外行領導內行」外,在「走馬燈」政治氛圍下亦常見「五日京兆」心態,不願推動跨部會、繁雜但卻重大的政策,導致法規滯後、興利困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即為顯例。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就是缺乏有利的國際市場環境。在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東歐、拉丁美洲紛紛強力加入國際競爭之後,所有先進國家都遭遇國際市場不振、薪資難升的困境。而中國大陸經濟的名目值已是全球第二、實際值已是全球首位的情況下,缺乏這個市場腹地者必然難以在國際競逐。因此,一個可以顧及中國大陸市場的「兩岸政策」是台灣的客觀需要,誰無法滿足這個需要,誰就會失去人民的付託。
有國人提出,台灣可像瑞士、荷蘭一般,「小國」也能自立自強、成就大事。這種觀點忽略了荷蘭是「歐盟」成員,整個歐盟是她無關稅或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市場腹地;而瑞士即便非歐盟成員,卻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成員,除了和歐盟在工業產品上無貿易障礙,連服務業也整合一體,也享有廣大的歐盟腹地。
若因兩岸政策僵局,讓台灣逐漸失去中國大陸的經濟腹地,蔡總統必須告訴國人,我們的腹地在哪?「新南向政策」雖屬必要,但卻取代不了對岸全球最大的經濟腹地。民眾的憂心有其道理,民進黨的智者也發出了肺腑之言;接下來,該是蔡總統展現其治國能力的時候了。
兩岸政策﹒林濁水﹒郭正亮﹒新南向政策﹒民進黨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07 00:3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一家偏綠媒體登載了其最新國政民調,有56%受訪者認為蔡總統的兩岸政策對台灣經濟將有「不利」影響,僅22%認為「有利」,顯著不同於過去的調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泛綠選民,也有40%認為對台灣經濟「不利」,和48%認為「有利」比較,差異並不算大。這項民調結果讓綠營立委郭正亮、理論大師林濁水及媒體人吳子嘉撰文,質疑蔡總統的兩岸政策為何從「強項」變「弱項」、無法讓人民安心?
「經濟」是民眾最關切的施政效果,也是國民黨近來選舉連連失利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這項民調結果值得蔡政府重視;若民眾憂心無法獲得紓解,那麼選民極可能在後續選舉中改變態度,執政黨也會迅速從壓倒性優勢中急轉而下。
「拚經濟」不是我國的專利,全球各國也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強調他們是在「拚經濟」。但能否成功拚出好經濟,就必須看幾個成敗因素:一、是否有好的規劃和配套?二、是否有好的官僚體系來有效執行?三、是否有有利的國際市場環境?三種缺一不可。台灣從60到80年代,之所以能有亮麗的經濟表現,就是集上述三者於一身有能幹且權大的「經濟建設委員會」擘劃經建藍圖,搭配一個相對有能力的公務部門來執行,並且有一個由美歐大國構思、世貿組織(WTO)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大環境,讓台灣美而廉的產品在全球找到市場,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亞洲的其他三小龍,或今天的中國大陸亦復如此。
平心而論,今天的台灣,三個成功因素都面臨了極大挑戰。「經濟建設委員會」對經建藍圖擘劃的能力早已下滑,轉變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後,更不可同日而語,乃至於會有「5+2+1+1」(智慧機械、綠能科技、國防產業、生技醫藥、亞洲矽谷,加上循環經濟、新農業,再加上數位經濟、文創產業)這種沒有主調,只有各方討好、拼湊式的「藍圖」,但對先進國家皆認定為成長主引擎的服務業,卻又幾乎沒有觸及。
其次,有效能的官僚體系,也是岌岌可危。公務體系缺乏有效的獎賞誘因,績效不如人脈、黨派,使得公務員不再「戮力從公」,愈來愈多朝九晚五、不做不錯、只待退休的啃米族。加上年金改革、福利劇降,「能撈就撈、能混就混」的公務員恐將更多,政府迄今仍無對策。高層政務官除經常「外行領導內行」外,在「走馬燈」政治氛圍下亦常見「五日京兆」心態,不願推動跨部會、繁雜但卻重大的政策,導致法規滯後、興利困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即為顯例。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就是缺乏有利的國際市場環境。在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東歐、拉丁美洲紛紛強力加入國際競爭之後,所有先進國家都遭遇國際市場不振、薪資難升的困境。而中國大陸經濟的名目值已是全球第二、實際值已是全球首位的情況下,缺乏這個市場腹地者必然難以在國際競逐。因此,一個可以顧及中國大陸市場的「兩岸政策」是台灣的客觀需要,誰無法滿足這個需要,誰就會失去人民的付託。
有國人提出,台灣可像瑞士、荷蘭一般,「小國」也能自立自強、成就大事。這種觀點忽略了荷蘭是「歐盟」成員,整個歐盟是她無關稅或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市場腹地;而瑞士即便非歐盟成員,卻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成員,除了和歐盟在工業產品上無貿易障礙,連服務業也整合一體,也享有廣大的歐盟腹地。
若因兩岸政策僵局,讓台灣逐漸失去中國大陸的經濟腹地,蔡總統必須告訴國人,我們的腹地在哪?「新南向政策」雖屬必要,但卻取代不了對岸全球最大的經濟腹地。民眾的憂心有其道理,民進黨的智者也發出了肺腑之言;接下來,該是蔡總統展現其治國能力的時候了。
兩岸政策﹒林濁水﹒郭正亮﹒新南向政策﹒民進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