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嚴震生/馬習會為何能夠舉行?
2015-11-05 02:26:37 聯合報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去年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峰會前夕,個人曾在《外交官期刊》(The Diplomat)發表「中國與台灣在APEC的機會之窗」(China and Taiwan’s Window of Opportunity at APEC)一文,指出大陸可以用APEC主辦國的身分邀請馬英九總統與會,因為雖然這是在北京的碰面,但對台灣來說有國際場合的意涵,但APEC又是一個並非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考量(香港也是成員之一),因此中共最擔心的台灣主權獨立問題,也不會成為焦點;此外APEC是一個經貿合作的組織,符合大陸對台灣參與國際空間的立場,同時如果前年在印尼舉行的APEC峰會上,陸委會與國台辦的負責人能以雙方的官銜互稱(目前的兩會運作亦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北京享有主場優勢,可以輕易掌握整個會面的過程與細節,避免中國大陸最擔心的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印象。然而,北京並沒有掌握這個機會之窗,甚至還表示兩岸領導人不會在國際場合見面。

但一夕之間,它的立場作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馬習會即將登場,國際觀察家和兩岸關係的學者一定忙著思考為何習近平國家主席和馬英九總統要在此刻見面?

首先,自馬英九在二○○八年贏得總統大選,提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關係論述後,雙方不僅恢復全面交流,達成兩岸直航、陸客來台旅遊,並完成《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二十一項的協議。馬總統以九二共識做為維持現狀的重要工具,也在外交方面與對岸達成默契,不僅未再進行外交競逐,同時還擴大了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在兩岸交流方面,每周直航的往返已達八百九十個班次。

儘管有這些實質及具體的進展台灣民眾的統獨意識及族群認同,並沒有因互動的頻繁或是對岸在經貿方面的讓利而有所轉向,這一兩年的服貿及貨貿協定受阻,讓兩岸交流出現瓶頸,就是一個明證。換句話說,儘管台灣是在一個由與對岸採取和解政策的國民黨執政,而北京也在多方面釋出善意,但無論是在統獨或是族群的認同上,台灣離中國愈來愈遠,如果明年蔡英文勝選、民進黨執政,這個趨勢更是難以逆轉,因此北京方面才會有此思維。

其次,當現有兩岸關係遲滯不前及馬總統聲望持續低迷之際,他當然希望在明年下台前還能有新的表現,留下歷史定位。他任內的其他表現確實遭到許多的批判與非議,但不可否認地是兩岸關係的穩定,包括因此而取得諸多外交成就,都是兩岸關係改善後所創造出的政績,這也是為何馬英九要在他最熟悉及最有把握的領域上留下政治遺產,讓台灣人民改變對他不作為的印象。

再者,新加坡是當年辜汪會舉行的地點,開展了兩岸關係的新頁,李顯龍政府不僅能夠對台北存有善意,也能獲得北京的信任,儘管這是在第三地會面,但至少它還是一個華人社會的場合,也有歷史的意涵,馬習會在辜汪會之後二十二年舉行,象徵兩岸關係又翻了新的一頁。

最後,在這幾個月的台灣總統選舉競選活動中,支持度穩定領先的蔡英文女士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始終模糊,僅強調會維持現狀。在馬習會後,儘管不會有任何協議的簽署或是共同聲明的發表,但它總是帶出一個新的現狀及氛圍,而這是蔡英文無法迴避、必須具體回答是否要維持的現狀及氛圍。顯然,北京方面企圖藉此機會逼她表態,並且在民進黨有可能執政前,將兩岸關係作出更明確的定位。

(作者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