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從美國大選看選舉辯論之必要
2015-10-26 02:25: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朱立倫加入大選戰局後,藍綠兩黨的短兵交接變得比較頻繁,雙方互有言詞及陣地攻防,也對選民展開更多的喊話。這樣的變化,比起稍早藍綠雙方幾無論述交鋒的情況,值得積極看待,也更有助於民眾的辨識和選擇。事實上,觀察美國總統近期的初選波潮起伏,幾場關鍵辯論扮演了重要的淘洗作用,值得台灣借鏡。

外界原先的預期,美國二○一六年底的總統大選,應該是民主黨的希拉蕊柯林頓與共和黨的傑布布希兩個政治家族的對決;然而,經過幾輪的黨內初選交鋒,情勢的發展已迥然不同於預期。其中,傑布表現出人意料的弱,這位小布希總統之弟雖擁有最多金主的投資,但經過幾場初選辯論,聲勢卻節節下滑,民調已落至第四、第五位,始終無力拉回領先群。他是否會與本屆總統大選絕緣,就看他近期能否力挽狂瀾。

傑布總統之路的主要障礙,是共和黨選民對傳統型的政治人物失去了興趣;和台灣一樣,美國現在也是「素人」當道。地產大亨川普以辛辣、偏頗、信口開河式的發言,輕易擄獲了共和黨選民的青睞,立刻在十幾名參選人之中脫穎而出。有趣的是,共和黨排名第二的也是「素人」——神經外科醫師卡森,他以冷靜、犀利的風格,表現出和川普大異其趣的魅力;而且,卡森還是個直率批評歐巴馬的非裔知識分子。

經過幾番辯論,川普和卡森雖然魅力四射,卻也引發了外界對他們治國能力的質疑。川普的問題,是他過度武斷、充滿偏見、毫不嚴謹,缺乏一位總統應有的沉穩、理性和謹慎。至於卡森,外界擔心的是他的見識和專業能力偏於一隅,未必擔當得起一個超級強國元首的廣度和能力。

相對而言,民主黨的選情似乎較為穩定。稍早,希拉蕊在缺乏強力對手挑戰的情況下,表現傲慢,對於她深受質疑的「電郵門」問題一直迴避回應,一度因而使她的聲望受挫。及至其民調遭左派參議員桑德斯追上,希拉蕊方才回神重新調整步伐,修整自己的應戰策略。在日前的民主黨辯論會上,希拉蕊表現出色,顯示出她處理國政成竹在胸的模樣,其民調當即拉回十個百分點,得到四十五%的支持。她隨後出席國會調查「班加西事件」的聽證會,舌戰群雄十一小時,沉著聲稱願意為此事件負責。在排除了「電郵門」和「班加西」兩大疑案的糾葛後,再加上副總統拜登宣布棄選,希拉蕊出線應該已十拿九穩。

由此可見,初選辯論帶給民主、共和兩黨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共和黨,民粹型的參選人激起了更多選民的熱情,為選舉掀起高潮,卻也給傳統政治專業者帶來嚴重打擊;其最後的結果,未必有利該黨贏得大選。在民主黨,初選辯論則讓原本輕忽傲慢的領先者產生警惕,對爭議話題作出澄清,在政見論述上作了「向左」的調整,也讓民眾聽到有層次的國政辯論。

民主選舉其實沒有固定的格式,在某一時空環境下,選民可能做出跳躍式的選擇,一舉改變既有的政治架構。無論如何,選民越是資訊充裕、越是審慎選擇,必然越能將政治推向成熟的民主,這毋庸置疑。反觀我國的藍綠兩黨,在初選的過程幾乎是一片靜寂,完全臣服在黨中央那隻神奇之手的安排下,根本沒有公開辯論的機會;如今選舉已進入政黨競爭的階段,雙方進行的還是隔空喊話、暗地拔樁、見縫插針、背後插刀之類的傳統選戰伎倆。如果朝野候選人連比較嚴肅的政策辯論都懶得進行,選民要如何從那些高來高去的呼喚、譏諷和含沙射影中,去分辨孰優孰劣?

十月中民主黨那場初選辯論,國際政治觀察家區分希拉蕊和其主要對手桑德斯的高下,有一個重要的判準:桑德斯雖然更具理想性格,但他提供的只是「希望」而不是「答案」;但就實際政治而言,希拉蕊則更能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因而認定希拉蕊能力更強。這樣的觀點,對於過度重視「人氣」而非「能力」的台灣而言,也許是一個重要的提示。

真正的民主,「過程」往往比「結局」更重要。在明年正式投票前,我們期待競選過程中有更精彩的辯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