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雃博攻傷口治療 推獨門利器
2015-10-26 04:41:55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image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 記者高行/攝影
分享醫療氣墊床龍頭雃博跨入傷口治療的新藍海,旗下由工研院技轉,歷時六年研發的行動式負壓傷口治療器預定年底在國內上市,計畫三年內打進50家主要傷口治療醫院。
雃博負壓傷口治療器耗材已確定獲健保給付,加上具備行動性及高性價比優勢,預計明年起對業績挹注明顯發酵,成為公司新一波成長引擎。雃博的行動式負壓傷口治療器,重量300克,體積僅國際大廠的三分之一,使用較方便。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看好其市場潛力,由於負壓傷口治療器全球市場規模達20億美元,如全球糖尿病患者近4億人口,其中約二成會得到足部潰瘍,應用領域廣泛。

再者,全球醫療資源日趨有限,減少住院天數,讓病患做居家傷口護理成為必然趨勢,雃博研發產品具備行動式優點,不但適合院內治療,也可朝居家照護市場發展,是獨門競爭利基。

全球傷口治療器市場以國際大廠KCI為龍頭,占全球七成市占,英國品牌史耐輝占15%,以大型機台為主,儘管也出行動式產品,但機器本身採全拋棄式,而雃博產品可循環使用,售價親民,競爭優勢明顯勝出一籌。

雃博前三季受制於歐元貶值,加上強攻自有品牌,導致部分ODM客戶出現掉單情況,業績不如預期;不過,基於歐元匯率走穩,不少出走客戶因找不到替代廠商陸續回流,法人預期第4季有望重新站回成長軌道。

李永川表示,占營收比六成的醫療氣墊床方面,將持續衝刺品牌,特別是歐洲市場布局將更為深入;另占營收比二成左右的呼吸治療器業務,去年與龍頭Resmed的專利訴訟達成全球和解,旗下新一代產品已重返美國市場,並積極衝刺澳洲市場,引進進篩孔式高頻震盪噴霧治療器等系列產品,建構構完整的產品線。

雃博新一代負壓傷口治療器預計年底在國內上市,目標為三年內搶下三成市占,同步提供居家租賃服務,發展居家持續治療回醫院門診換藥的新營運模式。
image
圖/經濟日報提供

技術亮點/戴顯像眼鏡 靜脈注射一針見血
2015-10-26 04:42:24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image
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應用示意圖。 工研院/提供
分享打針、抽血是許多醫護人員天天都在做的事,但包括老人、小孩、或膚色較深、肥胖者找血管,對護理師都是一大挑戰。除了要花很多時間找血管,還可能因扎錯針讓病患「哀哀叫」,更有知名藝人痛到想要踹醫生。
現在只要戴上工研院「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無論血管再薄或膚色深,全身靜脈一照就「全都露」,讓護理師「一針就見血」,大家打針再也免受找不到血管、受針扎之苦。 「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是利用近紅外光源與感測技術,再透過影像對比增強處理,立即顯現靜脈的位置。針對某些血管難尋的族群來說,護理人員只要戴上工研院的「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就可馬上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老年人因為血管彈性差、針頭易滑動,穿刺時不可用力過猛,以免穿透靜脈;而需長期靜脈給藥或重症患者,穿刺部位也需從小靜脈開始逐漸向上,才能增加血管使用次數,每扎針一次就會痛一次。

不僅如此,現今對嬰兒的醫療行為,仍多採頸外靜脈或頭皮靜脈穿刺,因頭皮靜脈管壁回縮能力差,若處置不當,較常出現穿刺後的皮下血腫;還有膚色黝黑或體型較肥胖的民眾,也因為血管顏色與膚色難以分辨、或是血管下沉、位置不易判定,常常要花許多時間拍打找血管,甚至三番兩次扎錯針,讓病患平白遭受皮肉痛。

發明「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的推手,是工研院生醫所生醫光機電整合技術部經理林俊全。他回憶,十多年前因為自己年幼的孩子發燒不退、赴醫院急診,但因為幼小孩童血管太細、護理人員一再重複扎針,就是找不到血管,不但痛的寶寶哇哇大哭,爸媽也相當心疼無奈。由於對小朋友痛苦扎針的印象太深刻,林俊全埋下了研發的種子。

近年來醫院幾乎都使用固定式的照射血管投影儀,大致的原理是取得抽血部位的血管影像,再投射回到扎針部位,讓醫護人員循血管下針,但由於是一比一的尺寸投影放大,因此對於顯示細小血管的部分仍有極限。

固定式照射血管投射儀也因體積龐大、無法帶著趴趴走,僅能放置在固定的抽血站或檢測點,得病患去「遷就」機器。去年起林俊全率工研院研發團隊,進行不同波長的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實驗,後來無意中發現,血管對某些不可見光波長的光線吸收能力非常好,反射回顯像裝置上,即可馬上清楚看到一條條黑色的血管,「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因而誕生。

現在無論面對什麼患者,只要戴上顯影裝置,立刻在眼前清楚顯現血管的位置,無論末梢的血薄再薄、或是血管再難找的患者,全身靜脈馬上「全都露」、「一針就見血」。

不過林俊全還不滿足,雖「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能解決找不到血管的頭大問題,但是仍無法顯示血管的「深度」,醫護人員究竟一針下去要扎多深,才能推平針頭抽到血或是靜脈注射給藥,這也是研究團隊仍要積極解決的問題。

除了持續研究血管深度問題,團隊也欲從動靜脈不同的含氧量,試圖分辦動、靜脈差異,希望可以在一年至兩年提升「皮下靜脈顯像用眼鏡裝置」的附加價值。此外,針對許多癌症患者都已在進行的標靶治療。

研究團隊希望下一步要找出癌組織與正常組織吸收顯影劑的差別,再利用顯影劑對紅外光不同波段的吸收能力,分辨出正常細胞與癌細胞、或癌細胞的正確病灶與範圍,即可幫助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切除更精準,減緩病人痛苦。

(本文由工研院提供,記者黃文奇整理)

產業新鮮事/特色藥 益得申請陸藥證
2015-10-26 04:42:23 經濟日報 黃文奇
益得生技宣布,用於氣喘日常控制的帝舒滿(Duasma)及氣喘緊急治療的欣泛(Synvent)已在台上市,已送件中國藥證註冊案,可望因「2015年第140號公告」及中國「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實施之藥品集中審評制度加速取證。去年斥資購入瑞士諾華藥廠在台子廠,正建置MDI、乾粉吸入劑DPI及鼻噴劑生產廠中,計畫於2016年完成產品試製,2017年取得PIC/S GMP評鑑,並向歐美查廠認證申請。

產業新鮮事/製藥 豐華29日辦法說會
2015-10-26 04:42:22 經濟日報 黃文奇
豐華生技將登錄興櫃並於10月29日舉辦興櫃前法人說明會;該公司實收資本額為4.99億元,公司主要產品為益生菌相關應用產品。豐華成立於2008年,董事長為林榮錦,工廠位於台南市新市區,晟德為主要股東,股權占比逾四成,產品外銷85.07%,內銷占14.9%。豐華今年上半年營收約1.9億元,稅後純益1,540萬元,EPS為0.34元。

類股一周/美 NBI指數上揚0.19%
2015-10-26 04:42:22 經濟日報 王皓正
美股四大指數上周五全面大漲,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齊步勁揚,終場上漲91.68點,漲幅2.86%,收在3,296.51點。就上周整體表現而言,NBI指數則上漲6.14點,單周漲幅0.19%。

個股上周走勢,以亞培上漲3.03%較佳,生物基因艾迪克也上漲1.64%、孟山都上漲1.46%。

類股一周/台 生技指數漲1.48%
2015-10-26 04:42:20 經濟日報 王皓正
台股上周五震盪走高,生技指數則漲多回檔,終場小跌0.11點,跌幅0.11%,收99.32點;就上周整體表現而言,生技指數則上漲1.45點,單周漲幅1.48%。

上周個股表現,以景岳、F-合富等,漲幅逾兩成最耀眼;F-康樂、大立、生達、華廣、雃博等,單周漲幅也逾一成。

台灣新藥 爭相躍國際舞台
2015-10-26 04:41:59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智擎生技近日捷報頻傳,旗下抗胰臟癌新藥MM-398合併治療模式,連續取得台、美藥證;業界認為,下一步看中裕、浩鼎表現,若這兩家新藥公司,產品繼續「安打」,可望重拾台灣生技投資信心。

智擎近期除了在台灣取得藥證,而美國FDA也在隔天(23日)發給上市許可證,打出「雙響砲」。這是繼寶齡富錦的腎病新藥之後,又一個取得台美藥證的新藥,顯見台灣新藥開發能力已受到國際肯定。

智擎取證後,台灣生技業僅有小確幸未見大振奮,業界認為,顯示台灣投資人對於新藥開發仍有疑慮。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智擎的抗胰臟癌新藥在台灣市場不大,而美國市場無法分得銷售利益,因此投資人仍觀望。

下一步,中裕的抗愛滋病新藥TMB-355的小型臨床三期若能儘速完成、取證,而浩鼎的抗乳癌新藥OBI-822台灣臨床在明年初又解盲順利的話,可望帶動投資人的意願,讓資本市場熱度加溫。

業界指出,台灣生技產業自去年起,資本市場陷入低迷,尤以新藥為然。因此,一般投資大眾參與度偏低,即使投資法人選擇進場時機也極為謹慎,深怕重蹈錯誤的覆轍。

其中,近期才登錄興櫃的新藥公司景凱生技,也在掛牌首日即跌破承銷價格,雖說該公司表示,這是部分股東出脫持股所致,仍顯示投資人對新藥股信心薄弱。

不過,業界人士也指出,證所稅等股市緊箍咒因政黨惡鬥、部分政府官員專業不足的情況下,懸而未決,讓興櫃、未上市交易猶如「冷凍庫」,陷入無量窒息的窘境,也是扼殺投資意願的主因。

此外,新藥公司之所以現階段吃虧,業界認為,好的新藥產品在取證、上市後,雖然具有潛力與爆發力,但在上市前後仍有太多變數,得以影響產品的成敗,讓一般人難以分析判斷。

加上台灣投資人仍無法接受新藥試驗失敗(或不如預期),導致新藥公司的價值無法客觀評價。業界指出,歐美有許多成功的新藥公司,都曾有過失敗經驗,而失敗經驗正是成功的資源。

除了無法正確地看待失敗,專家指出,台灣投資人仍過於迷信名人、名牌,對於投資生技仍有盲從的現象;台灣不乏有競爭力的技術,應該多方評價、客觀分析,才能有漂亮的投資組合。

擺脫紅海 李永川堅持打品牌
2015-10-26 04:41:57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雃博為國內少數進軍國際品牌的醫材廠,在總經理李永川領軍下,近年以積極的併購策略大幅提升自有品牌比重至七成以上,卻也遭逢品牌和代工的衝突,業績成長受衝擊。李永川選擇「最難的一條路」,他表示,唯有堅持走品牌,才能擺脫代工的紅海宿命,站上微笑曲線兩端。

雃博前三季業績成長遇亂流,主因指向在歐美設立子公司並收購同業,強攻自有品牌,其代工業務和現有品牌客戶產生衝突,導致客戶抽單。李永川對此強調,品牌和代工的衝突可以預見,短期陣痛可以彈性調整可解決,但發展品牌為公司長期目標,絕對會堅持這條難走的路。

李永川近期重新設定品牌與代工的區域與策略,舉例而言,歐洲自設子公司的區域全力專攻自有品牌,未設子公司的地區,則與客戶重新協商代工條件與交易模式,預期第4季起客戶抽單問題將逐步緩解。

雃博衝刺品牌的腳步未曾停歇,近期完成英國Westmeria收購後,將繼續打通泛亞太地區品牌絲路,將全系列氣墊床及呼吸照護產品引進澳洲市場,在當地成立子公司深度布局。

另外,在東南亞及中東地區也擬設立子公司,其中泰國子公司作為北東協市場的區域營運中心,這是繼上半年建置印度子公司作為南亞營運中心後,再向東協市場插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