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環保自然葬 清明也掃「墓」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4-04 00:43聯合報 李慧仁/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嘉縣大林)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2009年圓寂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2009年圓寂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撿堅固子,並以自身推廣植存,長眠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每逢清明節,身為外省第二代的筆者,見扶老攜幼上山掃墓者眾,竟升起羨慕之情,心裡著實承認他們是幸福的,因為在這片土地下,有其先祖親人長眠,雖是哲人日已遠,典型仍在夙昔。後代子孫上墳祭祀,是尋根、是感恩,也是延續家族傳承的重要力量,因此曾子肯定:「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內政部日前公告最新統計,近十年來國人死後選擇火化數量增加,環保自然葬的增幅也逾十五倍。在這樣趨勢壓力下,有墓園業者因此刊登報紙廣告稱:「環保自然葬為異端、違背倫理親情與泯滅自然人性,切切不可倡行!」

但回顧歷史,從上古時代的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到了夏、商、周時代,懂得將亡者埋入土中而有墓的出現;之後再把原本平坦的墓加上土堆稱之為墳。到近代經歷公墓公園化,之後又因考量土地空間有限,擔心「死人與活人爭地」,經多年推廣,火化率提高,公私立墓園除了土葬區,也有納骨堂、塔之設施的出現。

近年來政府為避免環境破壞,節省土地資源,力推環保自然葬,果然從統計數據中感受到民眾的接受趨勢。但因《殯葬管理條例》規定:「實施骨灰拋灑或植存之區域,不得施設任何有關喪葬外觀之標誌或設施,且不得有任何破壞原有景觀之行為。」因此,國內大部分的環保自然葬園區,維持著「原始自然」狀態,經常是雜草叢生,不然就是用碎石堆疊加以偽裝。

其實環保自然葬的原意乃是希望以「一木換一墓」,透過廣栽植物減碳助健康;法條雖規定不得破壞環境及設置喪葬外觀,並沒有禁止民眾入內追思悼念。因此,環保自然葬只是因應人類文化發展,提出合乎現代需求的新形式墓地,「墳」的外在樣式可隨時代改變,但人們對於先祖親人的情感表達需求,仍應加以關照並保障其權益。

所以,當代的墳不一定得是公墓小土堆,樹葬、花葬、植存、海葬也能是那個「墳」!不是非得要在死後占個墳或納骨塔小方格,而是期盼有個地方讓家人子孫每年能固定聚會,可以Remember me!子孫們也能藉此學習生死學的課程。

墓園業者毋須恐懼環保自然葬世代之來臨,只是得思考孔子所言:「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不要只關注了環保自然的那隻「羊」,更重要的是應當想辦法落實原本藉由掃墓、祭祀追思可達成的「禮」。

清明節到了!民眾除了能在祖先牌位前祭祀或是參加教會的追思禮拜,也能舉家到自然葬園區走走,可以協助整理園區花草,也能共聚在草地邊野餐話家常,也不用擔心孕婦或小孩因濫葬崗的墓道曲折不平或蚊蟲叮咬而禁忌參與掃墓。

政府相關單位或私人墓園業者,也可考慮為自然葬園區的安息者規劃環保節能的花祭儀式,或像日本一樣,請僧侶在園區樹下誦經舉辦法會,有何不可呢?只要當儀式結束時,山仍是山,水依舊是水!人心卻能因此感到安心與溫暖!

清明節﹒樹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