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在經濟發展應扮演的角色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13 03:1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決定,不讓原來的聯準會主席葉倫續任,改請鮑威爾(Jerome Powell)來擔任新一任的主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葉倫無法完全配合川普的政策,因而引起學術界一陣議論。傳統以來,學術界對於央行的政策是否應該具有獨立性,或是應該完全與行政部門配合,一直存在許多爭議。在此同時,我們擁有14A評等尊榮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因任期將屆,即將在明年初退休,未來央行總裁的可能人選為何人?屆時會如何的與政府經濟政策配合?都是國人所關心的話題。

央行的主要任務包括發行貨幣、代理國庫、管理外匯及執行貨幣政策等,這些任務的目標又分為兩大部分,一項是維持總體經濟的穩定,包括物價、匯率與利率等的穩定,讓民眾與企業得以在一個可以預期的經濟環境中運作,降低消費與投資上的風險。另外一項重要的目標,則是利用貨幣政策來協助經濟發展,比方說,如果經濟景氣不佳,央行就可以採取寬鬆性的貨幣政策,擴大貨幣供給、調降利率,讓民眾與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使用,並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的總體經濟發展迥異過往,即我們的經濟非常穩定,包括物價與匯率的波動都非常小,但經濟成長率則表現不佳,徘徊在低檔水準。首先,在物價方面,從2000年以來,台灣平均每年的物價上漲率不到1%,不但比過去50年的平均值要低很多,也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來得低。這些停滯的物價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種商品的價格,也包括了停滯的勞動價格,即薪資的部分;匯率方面,2000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相對穩定,不論在波幅和變異係數方面,都比同期日圓和韓元的變動要小很多。

至於在經濟成長率方面,我們卻看到從2000年到2016年,平均的年經濟成長率只有3.7%,比起之前20年的7.6%要低了許多,近年來經濟成長率更是每下愈況。很弔詭的是,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比起鄰近國家低,導致人均國民所得成長緩慢,但是因為長期物價穩定,採用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人均國民所得卻又很高,表示國人的日常生活水準並不會比先進國家落後多少。

其實,經濟學者大都同意一個經濟學上的基本原則,即溫和的通貨膨脹對於經濟發展是有幫助的,因為溫和的通貨膨脹,代表廠商賣出去的商品價格會逐漸上升,利潤會逐漸增加。在此同時,廠商也有能力去支付員工較高的薪資,而員工薪資增加可以抵銷物價上漲所損耗的購買力。也就是說,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帶給經濟正向的循環,從而帶動經濟成長。反之,如果所有商品的價格都無法調漲,企業就較不容易獲得更高的利潤,也較不容易支付給員工更高的薪資,從而形成經濟停滯,目前台灣的經濟情況就非常類似後者。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首相安倍推出「三支箭」政策,試圖改善日本的總體經濟,其中的一支箭就是希望把通貨膨脹率拉高到2%,以協助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從而帶動總體經濟成長。安倍政府至今仍無法成功達到此一目標,但這項政策的基本概念,就是希望利用溫和的通膨來帶動總體經濟。

總之,從台灣過去20年的經濟發展來看,央行在維持總體經濟穩定方面表現相當不錯;但在另外一方面,台灣經濟成長的表現卻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是不及格的。這是不是意味了我們的央行真的具有很高的獨立性,著重其對於經濟穩定的功能,卻相對忽略了對於經濟成長應該有的對應政策呢?答案可能見仁見智,難有定論。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希望未來的央行總裁,除了能夠繼續維持台灣經濟的長期穩定,並能夠更努力地設法協助經濟成長,畢竟這也是每一位國人都關心且值得重視的重要政策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