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融科技創新 「信任」不可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13 02:31 聯合報 陳望博/金融顧問

第二屆世界網路大會十六日將於大陸浙江烏鎮舉行,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將發表開幕辭,聚焦在網路「共享共治」,要解決的是「信任機制」。

人類文明演進,社會機制與人類行為創造的價值,一直以不同的形式進行交換,貨幣創新(如比特幣)是科技進化社會體驗的成果,其價值來自於交換過程的信用與風險溢價(Credit & Risk Premium),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它「去中心化」的共享共治,在對等關係的信任機制下進行的交換。

市場還在熱議創新科技是否將會取代傳統銀行業?金融科技(Fintech)的創新,激發了金融業與科技業的協同合作,只是金融服務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信任機制」的本質。

銀行業發展網上銀行業務成熟,頻寬網路與移動設備進步神速,臨櫃交易轉換網上雲端,科技進步改變金融營銷模式與策略。

筆者曾經以十年前,銀行提供的網路銀行業務,探索網路金融的趨勢發展,大家的共識是,金融產品與服務十年來發展大同小異,金融服務的實質內涵,停留在支付與貨幣價值儲存的中介角色,並沒有參與實值交換的經濟活動與風險評估。

以科技業切入P2P借貸平台、大數據徵信、雲運算、第三方支付提供的金融服務,大部分不需要申請銀行牌照及業務准入,進入門檻比傳統銀行低,信任機制依靠「客戶體驗」所產生的大數據,以目前市場觀察,大部分提供遠高於傳統銀行利率的方式,吸引客戶的商業模式,其存貸周期也以救急的一年期以下短周期為主,當中國大陸P2P借貸平台跑路及第三方支付倒閉事件頻頻發生時,監管機構面向新型態的金融科技創新,也不得不往傳統金融框架進行監管。

螞蟻金服是金融科技發展最成功的例子,以螞蟻對等形象植入客戶體驗,中心化架構了阿里巴巴這隻蟻后號召蟻群的權力,最終卻發現,阿里巴巴仍需要一張銀行業務牌照,來經營支付寶及餘額寶,金融服務並沒有發生本質改變。

社群網站騰訊的微眾銀行,提供的遠程面簽的人臉辨識系統,無法獲得授權,存款業務遲遲無法推展,微粒貸業務依然靠資本支撐,掛牌不到一年,行長與副行長掛冠求去。金融科技似仍停滯在監管機構認知接受的層面。

這樣看來,科技金融(TechFin)或金融科技二個雖切入點不同,共同點則都是想從社會制度中介者角色,提供金融服務,獲得商業利益。兩者「中心化方案」,無論是由金融業為首,或是以科技業領頭,都期望能通過「中心化」的信用保證,將所有的價值記錄在中心服務器,該項保證再由政府立法或區域經濟體會員國信用來背書。

有趣的發展是,今年九月廿二家知名銀行,包括花旗、美國、摩根斯坦利、道富集團、匯豐、德意志等,聯合成立「數位貨幣夥伴」機制,金融科技的創新聚焦在區塊鏈(blockchain),此一金融生態體系中的「信任機制」,將由科技領頭進行金融革命性顛覆。金融生態系將進入真正的Bank 4.0。

台灣在發展金融科技,應以對等觀點融入世界,捨棄「中心化」的自我設限,期勉台灣有志的金融科技創業者站在信任的人性觀點,創造共享共治美好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