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六成廚餘…隨量徵收要新模式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13 02:57聯合報 黃基森/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生廚餘回收後有效利用,可以成為循環資源。 記者董俞佳/攝影
生廚餘回收後有效利用,可以成為循環資源。 記者董俞佳/攝影
環保署擬在直轄市優先推動「垃圾隨袋徵收」政策,令人憂喜參半。喜的是隨量徵收符合「汙染者付費」潮流,同時藉由「經濟誘因」決策工具,向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雙目標邁進。憂的是現行「隨袋徵收」並非解決廢棄物的最佳模式,尤其是在缺乏多元配套機制下推動,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
綜觀各國垃圾收費係採多元具體可行計量收費方式,現行雙北地區採行隨袋徵收方式僅是隨量徵收的一種,仍有二大問題必須解決。其一是製造額外或新的專用塑膠袋,與塑膠減量政策背道而馳;其二,這種隨體積徵收,仍須強化和現行四合一資源回收政策達到相輔相成效果。最近雲林縣垃圾無處可燒,環團發現垃圾中竟有六成是可回收的廚餘,即是一例。

目前世界各國廢棄物處理均採橫切式管理模式,分成有害與非有害廢棄物,中央政府將人力、物力與經費投入在有害廢棄物的處理,防止對人類或環境的危害。

我國廢棄物管理是全世界唯一採行縱切管理的國家,將廢棄物分成一般廢棄物(家戶垃圾)與事業廢棄物,而分由主管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也是造成目前多個縣市垃圾無法有效處理,須仰賴有焚化爐縣市代為處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各地方政府應確實掌握廚餘、資源與非資源垃圾分布與每日產量,才能規畫定點或流動式的垃圾收集清運方式與頻率,況採行隨袋徵收的前提是在已實施垃圾不落地的區域才有成功機會。

垃圾隨量徵收係屬徵收規費的公共政策,必須同時採用法規制約、經濟誘因與教育宣導三種決策工具。因此,隨量徵收必須考量下列多元配套措施:

一、財務規畫方面:國內採隨水費徵收,全國每年有六十億專款專用的收入,改採隨袋徵收的台北市每年收入則由十五億降至二億元以下,對財政困難縣市無疑雪上加霜。

二、人力與設備機具:地方政府在採行隨袋徵收後,天天都會是資源回收日,清運人力與資源回收車的配置成本將大幅增加,尤其是偏遠地區。此外,資源物資常受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造成資源物品堆積如山的窘境。

三、專用垃圾袋價格與販賣點的分布:專用垃圾袋的價格在民代或民意的強烈反應下,完全無法反映垃圾清理成本,失去汙染者付費的立法精神,且嚴重影響經濟誘因決策與財政缺口。

四、教育宣導總動員:新垃圾收費制度必需配合健全的回收體系,在採行隨袋徵收時,市面上會有讓專業人員難以辨識真偽的假專用垃圾袋出現,或在偏遠地區或鄰近縣市到處可見的垃圾包,因此試辦地區必須強化教育宣導措施,建立緊密的鄰里網絡。

綜上,政府當急之務是規畫因地制宜,且以新材質專用袋或新模式來推動隨量徵收制度。

廢棄物﹒廚餘﹒公共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