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新的追求
2017-09-08 02:37聯合報 曾令潔/台大畢業生、金融業(台北市
這天偶然攤開報紙,看見北一女學生跳樓的事件;很多人都唏噓這個傻孩子,我當然也是。可是,我們都曾十五歲,大家都是因為後面的經歷豐富了生命,才可以輕鬆回頭笑看青春煩惱,否則,要當年的那個小毛頭相信未來還有很美好的路,簡直比要相信政治人物的話還困難一萬倍。
十五歲的我,第一次失戀,哭了整晚,我還記得蹲坐在地上崩潰的畫面,當時懷疑以後的自己還能幸福嗎?現在回頭看,初戀男友的名字都快忘了!
是成績好的學生缺乏抗壓性嗎?還是對完美的執著太深?也許有人會認為,「已經考上北一女耶!」那又如何?當行為、成就,沒辦法滿足自我期許時,就彷彿一場失敗的戰役,只憑一己信念重新站起來,確實困難。
這種時刻需要戰友們的激勵,哪怕一個眼神、一句「我願意陪你同行」的話語;只是這些「戰友」們往往並不專業(除非找醫生、諮商師協助),不經意的言行,反而可能一不小心成了把受傷的人推落懸崖的助力。
培養同理心,是種練習也是修行,「你都已經這麼好了,為什麼還要難過?」「拜託!世界上比你慘的還有很多」「不要想那麼多」「以後你就會懂了」…錯!錯!錯!
在不同個體眼光下,事件的重要程度不一樣,你真站在對方立場,會發現有些安慰話語只有反效果。
我當學生時,對分數的執念也很深,國中時我自己訂的英文標準是「一百分」;上高中後,父親說「以後不用跟我講全班排名,我只要求全校前五。」當年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光榮的要求;當時我在學校很風光,各種比賽都派我代表,成績維持在全校前三名,英文話劇比賽高票當選女主角。
直到一次演講比賽,我沒有得名;那一刻起我看什麼都不順,每天哭,覺得活著失去意義,走進學校就想蹺課,同學的問候都讓我懷疑只是刻意諷刺。輔導老師帶我就診,我開始吃藥,持續了好幾個月,全校前十名再也沒有我的名字。
後來我重新振作,大學考上第一志願。我不敢坦白說,重新出發的原因是某天猛然驚醒:如此好強如我,要是作繭自縛,因為一次校內演講比賽,而考不上心中的理想大學,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挫敗!我逼迫自己停藥,專心準備考試,沒有人知道,支撐我往前走的動力,竟還是一個當初把我困在低潮深淵的「名次」。
因為這段經歷,當我進入台大,班級排名在中段也不沮喪了,尤其意識到大家以前都是全校前幾名,但現在第一名還是只有一個,突然覺得心情開闊,把焦點轉移到有興趣的課外活動。
如何從要求完美的心態中走出來,我仍沒有答案。除了反覆咀嚼《被討厭的勇氣》,把證嚴法師靜思語或聖經當成睡前讀物,找朋友聊天、尋求專業醫師幫忙,更重要的是在每次溝通或閱讀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心,想想情緒為何而來,這樣的心情是自己決定的?還是別人決定的?
不服輸的我,難道除了自殺、自殘,想不出其他解決辦法?怎麼可以!只要活著,就有機會改變,把腦筋用在如何轉變悲傷的心境,是我給自己新的執著、新的追求。
公告版位
- Sep 08 Fri 2017 03:08
轉變心境 給自己新的追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