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02 02:3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亞洲華爾街日報日前登載一篇文章,探究英國是否能夠擺脫「貿易引力」的問題;文中利用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預測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的影響。這個議題的分析,其實很適合用來分析兩岸間的貿易,以及台灣「薪資倒退」的現象,值得探究。

依照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兩物體間吸引力的大小,和兩者質量的乘績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荷蘭的丁柏根教授(Jan Timbergen)在1962年引用這個定律,提出了「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說明國家之間貿易量大小的原因,和經濟體本身大小,以及距離的遠近有密切的關係。之後,這個模型就在國際貿易的實證研究上大行其道。

亞洲華爾街日報引述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一篇引用萬有引力的研究,發現如果英國脫歐、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再以歐盟的標準貿易協定取代的話,會使英國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下滑高達45%;這個下滑無法以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圈國家簽署貿易協定來彌補。而倫敦政經學院的一份分析更發現,脫歐後與歐盟之間的新貿易壁壘(包括邊境檢查、關稅、不暢通的市場進入等),將導致英國長期的人均收入減少6.3%~9.5%,端視未來具體達成的協定類型。可見,英國未能掌握歐盟這個無障礙市場,必須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

依照「貿易引力模型」,若兩個國家的載體都大、距離很近時,貿易量一定很大。沒錯,2015年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比重達到總出口的76.7%,而墨西哥更達到81.2%。以此推論,兩岸間的貿易量,如果沒受到政治干擾,應該是很大才對。那麼,到底該有多大呢?這也許需要深入研究。加、墨和美國陸路相鄰,讓貿易更便利,可能難以對比兩岸;但歐盟主體周邊的三個島國-英國、愛爾蘭和冰島,對歐盟大陸的貿易量,也許可以提供我們參考:同樣在2015年,英國對歐盟的出口占總量的43.8%,愛爾蘭占53.2%,而冰島更高達73.5%。由此可看出經濟體規模愈小時,愈依賴鄰近的巨大市場。

極簡化的推論下,由於英國經濟規模遠大於台灣,對歐盟卻還有44%的出口比重,因此不受政治影響的兩岸貿易下,台灣對大陸出口應大於這個比重,故2015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39%,仍屬偏低。同年,香港對大陸出口比重為56.3%,而香港經濟規模小於台灣,台灣不應有香港那麼高的比重,因此台灣不受政治干擾下的對陸出口比重應在44%~56%區間之內,顯著高於目前的39%。

當然,兩岸間存有政治矛盾和潛在軍事風險,不宜採取完全自由的貿易策略。然而,兩岸間貿易障礙愈多,就愈會干擾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的發揮,例如台灣不進口大陸低廉農產品,自行生產就成本高昂。台灣物美價廉的面板、汽車無法自由行銷大陸各地、技術高超的醫美產業無法過海服務對岸同胞、賺取大量人民幣,這些貿易障礙都會拉低台灣的經濟和所得成長,薪資就難和其他沒有政治干擾的國家一般,透過發揮優勢來有效成長。

近來常聽到的說法-薪資16年沒有成長,大約就是在2000年後沒有成長;而2000年正是陳水扁總統開始執政、兩岸貿易「寒蟬效應」快速發酵的之時;台灣先進的高科技廠商及金融業者無法突破兩岸僵局、發揮優勢前往大陸「淘金」,望著島內滿滿資金和技術卻無法過海獲利,眼睜睜看著韓國企業大舉進攻,台灣薪資難怪會凍漲。

我們不敢斬釘截鐵地說,台灣薪資不漲或倒退完全是兩岸關係干擾貿易的結果,但絕對有密切關係。如果放任兩岸關係惡化,可能必須準備好讓薪資倒退更久,「歡喜做,甘願受」,應該沒甚麼好抱怨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