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莫忘消失的孩子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02 01:49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再過幾天,就是兒童節,祝福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平安快樂!歡慶兒童節的同時,有些家庭卻在黑暗中哭泣,因為孩子不見了,不知在何方。

失蹤兒童及少年每天在發生,卻是難以應對的問題。失蹤本身即棘手,面對兒童及少年失蹤,由於尚未成年,未滿七歲的幼童更是缺乏語言表達和自主能力,一旦不見,若未在黃金時間尋獲,隨著時間流逝而希望愈趨渺茫,可見得兒少失蹤問題,不論是成因、預防和後續處置措施,將較成年失蹤更為困難。

內政部警政署近五年統計,未滿七歲的幼童每年平均有三百八十三位,未滿十二歲的兒童(含幼童)每年平均有八百八十三位,以隨父母或親屬離家最多,其次為不明原因或離家出走;滿十二歲未滿十八歲的少年部分,每年平均有七千七百七十八位,以離家出走最多,其次為上下學未歸及其他不明原因,其中女性明顯高於男性。雖然大部分找回來了,但仍有人失蹤。實際上未通報的失蹤黑數會更多。

雖然衛生福利部設有失蹤兒童及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並有專線,內政部亦訂有失蹤人口查尋作業要點,將未滿七歲者於緊急查尋廿四小時後仍未尋獲且疑涉刑事案件比照重大刑案偵辦,但真能建築失蹤兒少的防火牆嗎?

台灣在民國一○三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政府正檢討法令,也將在今年提出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正是可以嚴肅面對失蹤兒少權益的時機。此議題涉及警政、社政、教育、司法、人口販運或性剝削,甚至是跨國失蹤協尋等面向,提出幾點建議:

一、設立廿四小時失蹤兒少諮詢服務專線:失蹤兒少通報不應有任何等待,但目前囿於組織及人力不足,專線仍有上下班時間,易錯過即時救援,遭遇危險性將升高。

二、失蹤兒少大數據分析,提出失蹤風險評估:整合政府部門的統計,做大數據分析,同時也應與社政、教育系統交叉比對個案背景,提出失蹤原因風險評估及預防對策。例如少年失蹤以離家出走居多,會不會與網路交友、吸毒有關?女為何較男多?尋獲時間長短?有無反覆失蹤個案?後續處置方案呢?

三、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和人力,公私部門合作,建置失蹤兒少資源地圖,廣為周知。

四、互聯網+兒少救援:網際網絡可讓訊息快速流通,除了宣傳臉書「安珀警報」外,可以尋求更多通信網路業者支持。

五、社會力量參與:根據國外經驗,媒體在協尋失蹤兒少過程中,也發揮一定力量,未來如何在保護當事人原則下,可強化媒體社會責任的角色。

國家制度建構,是在「危機|反思|進步」模式中向前走。如果當年鄧如雯殺夫事件,可以改變「法不入家門」的台灣社會,促進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那麼一位孩子的失蹤,若能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提出完善的失蹤兒少救援方案,每救回一個孩子,都彌足珍貴。

失蹤﹒兒童節﹒吸毒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