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人民拚經濟怎麼拚得過政府的牽制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17 01:0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一例一休施行後,勞工的收入普遍縮水。記者張家樂/攝影
一例一休施行後,勞工的收入普遍縮水。記者張家樂/攝影
多年來執政者常以「拚經濟」作為施政口號,久而久之人們便留下一個錯誤印象,以為拚經濟的責任在政府,而政府似乎也以此自居。事實上,無論就投資、生產或消費面看,拚經濟的主力角色早就轉移到民間,公部門已淪為陪襯。一旦認清這項事實,政府對於目前一例一休新制引起的滔天民怨,就應用不同的思維設法紓解,而不是為了維護顏面而一意孤行。
持平而言,一例一休的制度善意不容一筆抹煞,其設計動機確實是心心念念以「勞工至上」為出發點,希望保障勞工休假權益。問題是,良善的動機,並不能保證得到良善的結局。以馬政府時代開徵的「證所稅」為例,其動機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打擊不勞而獲;結果卻弄到股市交易大幅縮水,股民怨氣沖天,政府也課不到證所稅。西諺說:「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鋪成的」,意即在此。

任何政策,都必須求取手段與目的之相稱,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檢視一例一休實施後的種種現象,有多少勞工因獲得固定休假而雀躍,我們無從得知;但近三個月傳出之勞、資、和社會大眾的適應不良及怨言載道,卻是無日無之。這點,政府恐怕不能裝作視而不見。

一例一休的衝擊可歸納為幾類:第一,對勞方而言:因資方大量減少加班安排,使得原來高度倚賴加班費以增加工作所得的勞工,陷入實質薪資不升反降的境地。科技大廠的員工對此或許感受不深,但底層勞工卻受創最重最深。第二,對資方而言:高達二至三倍的加班費,造成經營成本大增;七休一的僵硬規定,也增加了產業人力調度的困難。其中,尤以工時不固定的服務業及資本不雄厚的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第三,對社會大眾而言:由於各行各業趁機調漲物價,公用事業甚至率先提高費率,消費者當即面臨了支出增加的局面。此外,許多企業調整營運形態或減縮營業時間,民眾原本享有的及時、貼心服務也因此縮水打折。

上述衝擊,有些只是短期現象,勞資、消費者各方經過若干時日的磨合,即可逐漸調適。然而,制度的改變也會對社會心理、勞資關係、乃至經濟發展帶來長期的形塑或侵蝕作用;政府若明知存在不利影響,卻不設法修正,只會使禍害日積月累。其結果,今天以為是躍進一步的休假改革,明日可能成為導致經濟神經癱瘓的病毒,將後悔莫及。

比較毋需過度憂慮的短期現象,例如,一些民生物價的小幅調整,只要政府保持密切注意,防止集體哄抬,物價溫和上升倒可破除通縮的魔咒,刺激經濟。問題在,如果勞工因無法加班而導致實質所得下跌的障礙不除,基層苦勞面對物價上揚即是不可承受的重擔;一例一休的美意非僅無法嘉惠他們,反而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政策失當致驅民於淵,莫過於此。

至於值得憂慮的長期問題則是,政府用「工廠法」時代的制度和思維,來框架服務業占七成的現代經濟,絕對不合時宜。事實上,現代科技大廠、電子商務、跨境營運面對的是廿四小時的全球化競爭,所涉及的勞雇關係和人力安排,均迥異於官員腦袋中的想像。如果不把制度彈性還給企業,讓勞資雙方透過勞雇契約各取所需,這套「政府本位主義」的制度不僅大大破壞現有的勞資關係,更將扼殺新興產業崛起的可能。試想,企業和員工都在拚經濟,政府卻進來攪局,硬要綑死雙方;民間的努力都被政府抵銷,台灣經濟還有什麼前景可以期待?

有些官員動輒引述歐洲商店周末多半關門的景象,認為那就是台灣一例一休渴望達成的目標,這其實是取法乎下,不知所云。如果知道法國青年失業率廿%、西班牙更高達四十%,大家應該對台灣現在「有工作做」感到分外珍惜。

一例一休﹒加班費﹒證所稅﹒七休一﹒薪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