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時代 音樂重返生活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18 05:19 聯合報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在大學教了近十年「創作新思維」課程,最不想聽到學生在第一天上完課就問:考試會考什麼?成績是如何計算?

我都回答:「我怎麼知道,你到時候會如何回答我要問的問題,況且大學不只是來求知識而已;而是教育你如何重新『解構、重構』自己,能與當下的社會接軌,思考的能力,關懷生活,生命的價值觀」。

有趣的學生甚至會問:「你是說教觀念,不一定真的教作曲?」我說:「不是觀念,是你必須關心你生活周遭大環境改變。你學了一學期就能寫一首作品,不代表以後你還能繼續創作;音樂作品的感性、知性美,絕對和人對任何生命的尊重關懷有關」。

科技發達的年代,知識比起以前更能自學。打開電腦,有如萬花筒中的大千世界;什麼五花八門的問題,似乎都可以有答案。

電腦資訊開啟了「自學的年代」。我教的一位高中生超想彈電吉他即興,他母親幫他買了把吉他,他照著電腦顯示的視聽方式,就這樣學下來,彈得有模有樣。另一位高中女同學,更是把許多很難的鋼琴曲譜印下,也靠視聽方式學會彈不少名曲;她告訴我,小時候學琴只學到很淺程度,就不喜歡學了,但心中充滿她喜歡的音樂,就上網自學;科技年代反而讓她找回她對音樂的熱誠,讀書生活也有音樂作伴。

如果回顧過去景氣好的年代,學琴的孩子不少,售琴產業也很不錯的。在那年代,音樂被視為景氣產業,其實已潛伏了太多未爆彈,未曾居高思危。因為埋首在音樂的主流人士,對科技、生活環境是不太關注,也缺乏興趣及應變能力;忽略經濟、科技環境的改變衝擊產業結構;惡性循環下,如只埋首彈琴,等夢醒時只好改行。

藝術是艱深、是追求完美境界,但大眾藝術隨著科技不斷的快速增長,孩子不再能像當年僅依賴耐性、耐力與堅持;如今有太多多元、琳琅滿目的視聽設備,有如置身音樂萬花筒的大千世界;只要少許付費,即可各自神遊音樂萬花筒。

美國多年前就意識到科技潮流,如iPhone、iPad與智慧型手機等,都會改變學習音樂的方式。許多創作編曲、錄音軟體,不但滿足年輕人創作的慾望,更強化自學年代所帶動音樂產業的創新發展。

「解構、重構」的學習方式已成趨勢,如何建立自學能力,理解Team Work的重要;結合各行業精英投入音樂產業,啟動另一種音樂藝術價值產業模式;緊密的契合生活化,強調音樂與生活,生活中離不開音樂。看似把音樂商業化但如果深層去體悟,音樂的根:本來自生活,後來才逐漸走入殿堂,然而學音樂並不僅是為了要變成演奏家、作曲家;音樂除了技藝外,能成為生活中的好伴侶,才是最有價值的!

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