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新帶動成長與分配共享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0-26 03:29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報系資料照
針對新政府經濟政策開出的三大主軸「創新、就業與分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指出政府主軸矛盾,因為創新就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經濟成長才是最關鍵。到底成長、就業、創新與分配其間的關係為何?能否釐清?實需要更多的論證。
創新必然帶來生產力的提高,經濟成長的動力源自創新,殆無疑慮。經濟成長代表產出的增加,在既定技術水準下,勞動就業量必然增加。但若帶來成長的技術創新,為改變生產模式如深化資本、節省勞動,則成長也未必會帶來就業的增加。更何況技術創新的創造性毀滅本質,會對既有生產者帶來生存的威脅,新產業取代舊產業,新廠商打垮舊廠商,很可能會造成分配的不均,即所謂創新和分配是互相矛盾。

簡言之,餅雖做大但不代表分配會更加平均,事實上分配惡化的情況均多。皮凱提近作廿一世紀資本論,正告訴大家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這些所謂的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正面臨所得分配益形惡化的結果,財富甚至集中在少數最高十%、一%的人手裡。

這樣的關係是否必然?若果,則創新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而要追求創新必須忍受分配的不均。但不要忘了,除了技術創新外,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制度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拜科技進步之賜如電子商務)不僅降低市場進入的門檻,打破大型企業的壟斷,還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制度的創新如法規鬆綁與透明化、與國際接軌的開放政策,帶來市場的擴大延伸與規模經濟,公平競爭環境降低競租行為並吸引外來投資與技術引進,這些所謂的制度紅利不僅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公平競爭的結果減少特權與壟斷,使個別的生產因素都能獲得應有的適當報酬,分配自然趨向平均,社會也較安和樂利。這就是包容性成長的意涵。

我們何其有幸處在這個數位的時代,它讓一些過去看似矛盾無解的困境,在心靈創新的思維下,讓共榮共享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台灣要脫離現在的困境,需要的是以創新來帶動成長與分配的共享經濟,這是新政府的挑戰,也是一份重要的使命。

台積電﹒張忠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