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打破低薪低股價 留住人才與企業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4-05 00:46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31項惠台措施中,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項是提供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其中包括台商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享受租稅優惠政策;此外開放台胞參加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台灣人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等。

惠台31項措施的公布,由於開放力道更為全面,將對台灣人才產生更大的磁吸力量,在辦法公布後,國內有調查顯示,有近四成企業坦言擔心人才流失。如何找出台灣人才外流的核心問題,尋找解決之道,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其實,在此措施公布前,台灣人才外流早已持續一段時間。根據國發會的資料,過去十年,我國每年移出約2至3萬白領技術人員,已造成專業人才與基層勞動力缺乏。此外,近年多項國際人才評比報告,幾乎都直指台灣是全球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甚至預估,2021年台灣人才外流將是世界第一。

人才外流的危機,主因來自台灣長期以來的低薪以及產業無法升級等結構問題。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太低,不僅比新加坡、香港、南韓低一大截,甚至也低於大陸一級城市的水平。因此,大陸祭出惠台31條後,將對台灣專業人才赴陸工作形成更大的誘因。

這些長期存在的結構問題,歷來政府均提出或多或少的方法解決,例如2月剛上路的外國人才專法等,但整體效益卻很有限,以下幾個重要的方向,可提供做為尋求減少人才外流的解決之道。

分析此次的惠台措施,由於是圍繞著中國國家重大行動計畫和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提供台胞及台商參與的機會,此外也涵蓋科技、金融、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項領域,開放程度較先前更多更廣,尤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吸引力大增,這是值得注意之處。

若進一步深入問題核心,導致台灣長期低薪的主因,就是結構性的代工產業形態,無法在創新創業與產業升級上繼續精進,近十餘年來,台灣沒有抓住新形態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端等引領市場風潮的新趨勢。

此外,獎勵制度也是一大因素。早期台灣科技業得以蓬勃進展,股票分紅制度是很關鍵的因素;如今股票分紅費用化已成社會共識,很難再恢復,但取而代之的員工認股權制度,實施以來卻一直不順暢,原因在於台灣並未學到歐美國家認股權制度的精髓,實施過程中屢屢遇到財政部祭出各種從嚴處理的課稅障礙,企業界無不怨聲載道,最後許多企業只好回歸最原始的發放現金等作法。

從員工分紅制度帶動的科技投資風潮,到如今回歸最原始的現金分紅制度,可謂企業激勵制度的一大倒退,台灣如今已陷入低薪結構的環境,若無法提振認股權等有效的獎勵制度,要台灣恢復企業創新與創投活力,無異是緣木求魚。

此外,隨著近來不斷出現在台掛牌企業被外商收購,以及更多指標性企業赴中國或香港等地掛牌,更曝露了台灣資本市場也出現嚴重的低價問題。不論是被溢價併購的公司,或是準備赴國外掛牌的企業,每家企業都指出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台股股價長期偏低,無法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才導致企業選擇被併或出走。

其實,台灣資本市場估值偏低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而造就台股具備世界一流水準的高殖利率,政府應該善用此一優勢,在期待外資來買股的同時,更應引導國內資金進場買股,尤其是政府可以動用的各種退休基金更應妥善運用,讓資本市場可以更公平合理地獎勵成功企業,才不至於讓低薪、低股價,成為人才及企業外逃的元凶與推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