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15 03:21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宜蘭市)
高雄中學即將補選學生議員,有學生候選人在選舉公報政見欄,倡議建立「納粹雄中帝國」,說要「提倡類組清除,清除一類分子,擁護三類分子為最優秀種族」,將「反阿色分子送至集中營」;還有一人的政見說要「推動雄中皇民化政策」,除要「立神社」外,還主張「無限期對高雄市政府戰爭,實現大東亞共榮圈」。

教育部政次表示,學生不能用某些民族的傷痛開玩笑,將要求學校把歷史事件融入教學,推動歷史教育與人權教育,更落實在有爭議的議題中。

學生候選人政見中,同時出現「納粹屠殺猶太人」跟「日本殖民台灣人」的歷史,我們只擔憂外國抗議影響台灣的國際觀瞻,卻漠視自己身上的傷痛,甚至想恢復本來在日本統治時期因遷址被拆的台中神社鳥居,「重拾城市光榮感」,那我們該如何站在自己的角度,面對因抵抗殖民統治而犧牲的台灣先賢呢?

當歷史長年被政治綁架,到底何謂「正確」,恐怕不只學生不明白,大人更是無所適從,因此「教育」學生認識歷史,其實是完全不會有回聲的無底洞。

我們想盡量避免造成「某些民族」的傷痛,卻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傷痛無感,這使得我們只能對歷史做出「政治正確」的判斷;究其實,我們根本不在意歷史,這就更讓學生很難停止對歷史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詮釋。

大人把歷史當作笑鬧政壇的工具,學生又如何不能把歷史當作笑鬧杏壇的工具呢?最終,我們其實無法譴責任何人,更無法終結任何有關歷史的亂象,因為我們本來不相信有歷史,我們更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會讓我們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歷史。

承認歷史不是政治的奴隸,我們得停止繼續編纂課本,來灌輸任何大人自認正確的歷史知識,應讓歷史成為學生蒐集各種文獻,來釐清不同觀點的思考課程,教師不應該動輒訴諸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來詮釋歷史,儘可能使用相同標準來衡量歷史事件,並讓學生肩負建構自己歷史知識的機會與責任。

當年德日共組軸心國,對其他國家與地區展開慘無人道的侵略,我們如果回顧當年相同的時間,只譴責國外迫害人權的歷史,卻擁抱發生在台灣迫害人權的歷史,這並不能幫忙學生理解歷史,更無法鬆開五花大綁的歷史,讓其恢復本來面目。

人權﹒納粹﹒選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