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家觀點/醫療機器人 大廠併購新目標
2015-05-11 03:16:57 經濟日報 吳俊英
醫療機器人主要用途包含手術、復健、遠距醫療、藥品管理等,近年隨著機器人相關技術持續加速演進,醫療機器人的應用發展備受期待,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預期將快速成長;國際大廠亦相繼投入醫療機器人研發,並積極透過併購取得成長先機。
機器輔助系統可協助醫師進行精密手術,特別是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中一些超乎人力所能執行的細微動作,機器人相較於人力更能精準執行,有了手術機器人的輔助,醫護人員可專注於手術過程中更需要專業技能的事項。手術機器人目前價格仍相對昂貴,因此距離機器輔助手術普及化尚需相當時日,然因手術機器人技術進展快速、預期的醫療應用甚廣,市場成長潛力令人難以忽視,國外市場研究機構Radiant Insights即估計2021年手術機器人市場將擴張至200億美元的規模。
手術機器人涉及機械、自動控制、影像感測、人機介面等各種高端技術,可帶動其他類型醫療機器人的應用與配套產業整體成長,國際間有關於醫療機器人的併購活動,主要也是以手術機器人產品技術為標的,特別是用於心臟、骨科等手術的機器設備。
Computer Motion公司於上世紀90年代推出以「ZEUS」為名的手術輔助醫療設備系統,Intuitive Surgical緊接其後研發出「達文西(da Vinci)」手術機器人系統。Computer Motion與Intuitive Surgical在21世紀初興起專利戰,雙方專利訴訟互有勝負,但Intuitive Surgical挾IBM金援,迫使Computer Motion同意接受Intuitive Surgical併購,由Intuitive Surgical以換股方式於2003年正式併購Computer Motion,之後Intuitive Surgical一路成長為營收規模20億美元的公司,其股價也從14美元逐年穩定上漲,現今股價維持在500美元上下。
全球第二大的骨科醫材公司Stryker近年頻頻透過併購尋求成長及取得重要技術,包含2013年以7.6億美元現金買下中國骨科醫材廠商創生,2014年復以現金併購二家位於加州的新創醫材公司,其一是專注於臀部關節內視鏡的Pivot Medical,另外一家則是開發提升手術安全機制的Patient Safety Technologies。
在醫療機器人領域Stryker也未有鬆懈,於2013年以近17億美元併購Mako Surgical,主要即是看中Mako Surgical的骨科機械輔助手術設備與相關技術,冀以強化Stryker在關節重建手術醫療設備與配套器材市場地位。
鎖定以機器輔助系統進行特定治療方式的新創公司,亦是大廠垂涎的目標,例如Excelsius Surgical創立於2011年,投入脊椎手術定位系統研發,旋於2014年被紐約上市公司Global Medical併購。Globus Medical的主要產品是骨骼關節植體,併購Excelsius Surgical可獲致脊椎手術定位技術,兩者產品達成互補綜效。
由此可見,醫療機器人新創事業若具備特殊技術或市場定位,亦可吸引投資人青睞。
今年3月,橫跨消費性產品與醫療產業巨人Johnson & Johnson與網路巨擘Google宣布將合作研發手術機器人,由Johnson & Johnson旗下負責手術器械子公司Ethicon與Google生醫團隊共同進行。Google近年看好機器人產業,藉由併購將Boston Dynamics等八家專門研發機器人的公司納入麾下,已然是機器人產業不可小覷的技術領航者之一;此次Google與Johnson & Johnson攜手研發手術機器人,無異為日益蓬勃發展的醫療機器人市場注入一股強大的競爭動能,後續發展深值關注。
至於台灣醫療機器人產業亦有亮點,例如上銀科技持多年耕耘精密機械經驗,研發復健用機器人的進展乃有目共睹;此外,工研院、台大等學研機構亦持續投入醫療機器人技術研發。台灣既具精密機械工業、資通訊產業基礎,兼有相對優質的醫療與臨床醫學環境,台灣絕對有機會在全球醫療機器人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國內產學研界在醫療機器人領域部分成果值得吾人肯定,但面對全球方興未艾的併購趨勢,產學研界需要創新、創業能量,更需有「走出去」分享醫療機器人市場成長大餅的企圖,人才與產業將有更大馳騁揮灑空間。(作者是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事務所副總經理)
2015-05-11 03:16:57 經濟日報 吳俊英
醫療機器人主要用途包含手術、復健、遠距醫療、藥品管理等,近年隨著機器人相關技術持續加速演進,醫療機器人的應用發展備受期待,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預期將快速成長;國際大廠亦相繼投入醫療機器人研發,並積極透過併購取得成長先機。
機器輔助系統可協助醫師進行精密手術,特別是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中一些超乎人力所能執行的細微動作,機器人相較於人力更能精準執行,有了手術機器人的輔助,醫護人員可專注於手術過程中更需要專業技能的事項。手術機器人目前價格仍相對昂貴,因此距離機器輔助手術普及化尚需相當時日,然因手術機器人技術進展快速、預期的醫療應用甚廣,市場成長潛力令人難以忽視,國外市場研究機構Radiant Insights即估計2021年手術機器人市場將擴張至200億美元的規模。
手術機器人涉及機械、自動控制、影像感測、人機介面等各種高端技術,可帶動其他類型醫療機器人的應用與配套產業整體成長,國際間有關於醫療機器人的併購活動,主要也是以手術機器人產品技術為標的,特別是用於心臟、骨科等手術的機器設備。
Computer Motion公司於上世紀90年代推出以「ZEUS」為名的手術輔助醫療設備系統,Intuitive Surgical緊接其後研發出「達文西(da Vinci)」手術機器人系統。Computer Motion與Intuitive Surgical在21世紀初興起專利戰,雙方專利訴訟互有勝負,但Intuitive Surgical挾IBM金援,迫使Computer Motion同意接受Intuitive Surgical併購,由Intuitive Surgical以換股方式於2003年正式併購Computer Motion,之後Intuitive Surgical一路成長為營收規模20億美元的公司,其股價也從14美元逐年穩定上漲,現今股價維持在500美元上下。
全球第二大的骨科醫材公司Stryker近年頻頻透過併購尋求成長及取得重要技術,包含2013年以7.6億美元現金買下中國骨科醫材廠商創生,2014年復以現金併購二家位於加州的新創醫材公司,其一是專注於臀部關節內視鏡的Pivot Medical,另外一家則是開發提升手術安全機制的Patient Safety Technologies。
在醫療機器人領域Stryker也未有鬆懈,於2013年以近17億美元併購Mako Surgical,主要即是看中Mako Surgical的骨科機械輔助手術設備與相關技術,冀以強化Stryker在關節重建手術醫療設備與配套器材市場地位。
鎖定以機器輔助系統進行特定治療方式的新創公司,亦是大廠垂涎的目標,例如Excelsius Surgical創立於2011年,投入脊椎手術定位系統研發,旋於2014年被紐約上市公司Global Medical併購。Globus Medical的主要產品是骨骼關節植體,併購Excelsius Surgical可獲致脊椎手術定位技術,兩者產品達成互補綜效。
由此可見,醫療機器人新創事業若具備特殊技術或市場定位,亦可吸引投資人青睞。
今年3月,橫跨消費性產品與醫療產業巨人Johnson & Johnson與網路巨擘Google宣布將合作研發手術機器人,由Johnson & Johnson旗下負責手術器械子公司Ethicon與Google生醫團隊共同進行。Google近年看好機器人產業,藉由併購將Boston Dynamics等八家專門研發機器人的公司納入麾下,已然是機器人產業不可小覷的技術領航者之一;此次Google與Johnson & Johnson攜手研發手術機器人,無異為日益蓬勃發展的醫療機器人市場注入一股強大的競爭動能,後續發展深值關注。
至於台灣醫療機器人產業亦有亮點,例如上銀科技持多年耕耘精密機械經驗,研發復健用機器人的進展乃有目共睹;此外,工研院、台大等學研機構亦持續投入醫療機器人技術研發。台灣既具精密機械工業、資通訊產業基礎,兼有相對優質的醫療與臨床醫學環境,台灣絕對有機會在全球醫療機器人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國內產學研界在醫療機器人領域部分成果值得吾人肯定,但面對全球方興未艾的併購趨勢,產學研界需要創新、創業能量,更需有「走出去」分享醫療機器人市場成長大餅的企圖,人才與產業將有更大馳騁揮灑空間。(作者是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事務所副總經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