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墓碑竟是百年石碑 鹿港「楊橋踏月」美景定位原址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8 16:31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即時報導
鹿港鎮楊橋,正名利濟橋,民眾稱呼楊公園紀念知縣楊桂森。記者簡慧珍/攝影
清代鹿港八景之一的「楊橋踏月」在民國90年重現,重修楊橋的清代石碑「重造利濟橋」幾經遷移,今天定位,就在楊橋公園的鹿港溪舊河道旁,鹿港護安宮管理委員會舉辦修建安置儀式,並紀念利濟碑出土20年。
護安宮管委會主任委員金育中說,清代嘉慶17年(1812)知縣楊桂森為設鹿港海防屏障,捐俸在鹿港溪修建橋梁,命名利濟橋,民眾稱為楊公橋,又稱楊橋,同治10年(1871)鹿港同知李鍾霖又斥資重修,11年完工,勒石「重造利濟橋」紀念。
街尾里長吳維新表示,昔日鹿港溪清澈,在楊橋上清楚可見橋下水中月影,因有「楊橋踏月」美景,可惜時隔60年,日據治和14年(1939)濁水溪氾濫,鹿港溪改道,沖毀楊橋和溪邊的鹿港南方土地公廟,政府後來改建福鹿橋替代利濟橋。
「幼年時期,看到某民宅圍牆裡有一塊『墓碑』,沒人敢動。」吳維新說,民國86年考古學者和歷史學家找尋重造利濟橋碑,原來就是那塊『墓碑』,距離鹿港溪舊河道僅20公尺。
民國90年南方土地公廟、楊橋公園復建完工,協助建廟的護安宮管委會把重造利濟橋碑移至護安宮、宮後的南方土地公廟、楊橋公園;吳維新表示,護安宮管委會重視保存文物,今年開會決議撥款修建安置重造利濟橋碑。
鹿港文人施文炳曾題詩「楊橋尋勝蹟,景物異當時;為證滄桑劫,宮前讀舊碑。」原文在護安宮山門彩繪上,吳維新說,由此可見楊橋與重造利濟橋碑在鹿港歷史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見證清康熙23年至道光22年歷史學家公推台灣文化第四期的「鹿港期」光榮。
鹿港鎮重造利濟橋石碑以前在這道圍牆內,在新興街12之1的對面。記者簡慧珍/攝影
鹿港鎮街尾里長吳維新指著道路,這就是鹿港溪古河道。記者簡慧珍/攝影
鹿港鎮護安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金育中及理監事、街尾里長吳維新等人,上香祈求神明保佑國泰民安。記者簡慧珍/攝影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8 16:31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即時報導
鹿港鎮楊橋,正名利濟橋,民眾稱呼楊公園紀念知縣楊桂森。記者簡慧珍/攝影
清代鹿港八景之一的「楊橋踏月」在民國90年重現,重修楊橋的清代石碑「重造利濟橋」幾經遷移,今天定位,就在楊橋公園的鹿港溪舊河道旁,鹿港護安宮管理委員會舉辦修建安置儀式,並紀念利濟碑出土20年。
護安宮管委會主任委員金育中說,清代嘉慶17年(1812)知縣楊桂森為設鹿港海防屏障,捐俸在鹿港溪修建橋梁,命名利濟橋,民眾稱為楊公橋,又稱楊橋,同治10年(1871)鹿港同知李鍾霖又斥資重修,11年完工,勒石「重造利濟橋」紀念。
街尾里長吳維新表示,昔日鹿港溪清澈,在楊橋上清楚可見橋下水中月影,因有「楊橋踏月」美景,可惜時隔60年,日據治和14年(1939)濁水溪氾濫,鹿港溪改道,沖毀楊橋和溪邊的鹿港南方土地公廟,政府後來改建福鹿橋替代利濟橋。
「幼年時期,看到某民宅圍牆裡有一塊『墓碑』,沒人敢動。」吳維新說,民國86年考古學者和歷史學家找尋重造利濟橋碑,原來就是那塊『墓碑』,距離鹿港溪舊河道僅20公尺。
民國90年南方土地公廟、楊橋公園復建完工,協助建廟的護安宮管委會把重造利濟橋碑移至護安宮、宮後的南方土地公廟、楊橋公園;吳維新表示,護安宮管委會重視保存文物,今年開會決議撥款修建安置重造利濟橋碑。
鹿港文人施文炳曾題詩「楊橋尋勝蹟,景物異當時;為證滄桑劫,宮前讀舊碑。」原文在護安宮山門彩繪上,吳維新說,由此可見楊橋與重造利濟橋碑在鹿港歷史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見證清康熙23年至道光22年歷史學家公推台灣文化第四期的「鹿港期」光榮。
鹿港鎮重造利濟橋石碑以前在這道圍牆內,在新興街12之1的對面。記者簡慧珍/攝影
鹿港鎮街尾里長吳維新指著道路,這就是鹿港溪古河道。記者簡慧珍/攝影
鹿港鎮護安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金育中及理監事、街尾里長吳維新等人,上香祈求神明保佑國泰民安。記者簡慧珍/攝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