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氣候峰會前夕 法軟禁24激進份子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14:09 聯合晚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聯合國主辦的全球氣候峰會(COP21)即將在巴黎郊區揭幕之際,法國當局27日援引巴黎恐攻後啟動的緊急權力,軟禁24名氣候活躍人士。

法國內政部表示,當局為阻止受軟禁處分人士在COP21峰會登場前示威而採取這項措施。他們的律師與國際特赦組織則指控法國政府濫權。

法國當局懷疑,其中三人隸屬「激進的反對運動」。法國內政部說,這三人曾經「嚴重影響公共秩序」。當局規定他們如果未經警方特別允許,不得離開位於法國西部地區的老家,每天必須向當地警局報到三次,每天晚間8時到次日清晨6時,必須留在住處,直到12月12日為止,也就是氣候峰會結束後的次日。

律師瑪麗.杜希說,當局「濫用」緊急狀態權力,「這是對示威權利的侵犯」。國際特赦組織法國分部負責人歐伯雷表示,法國政府此舉「失當」。他說:「有系統禁止與COP21有關的一切集會足以剝奪重要意見的傳達管道。」

法國內政部發言人布朗迪表示,當局「根據紀錄」而採取居家軟禁措施,受到這項懲罰的人士可向法院申訴。他又說,當局此舉並未踰越權限,「緊急狀態並未牴觸法治」。

巴黎恐攻後,法國政府禁止與COP21有關的一切遊行示威。

聖嬰效應 米價半年強彈29%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image
全球稻米產量銳減,可能推升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的出口量。 路透
分享今年的「聖嬰現象」將是近20年來最強,可能使一些國家發生乾旱,導致稻米產量萎縮,並刺激進口國建立庫存,帶動芝加哥市場糙米期貨價格從5月的谷底強勁反彈29%,棕櫚油也因東南亞可能發生乾旱而減產,期貨價格從8月的谷底大漲26%。

越南稻米出口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2015至2016年生產季全球稻米產量將下降,使消費量超過產量。全球最大稻米產國泰國已實施休耕,稻米產量降到19年來低點。
菲律賓未來四個月將陸續向越南及泰國進口75萬公噸稻米。

印尼11月以經同意從越、泰進口150萬噸稻米,並與柬埔寨及緬甸洽談增加供應事宜。

全球稻米產量銳減,可能推升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的出口量。工商部副部長陳俊英表示,今年10月稻米出口85.9萬公噸,比去年10月激增43%,預料明年第1季稻米出口量將增加到130萬公噸,比今年同期的114萬公噸增加14%。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T)糙米價格已經從今年5月時的逾八年低點,強勁回升約29%。不過由於泰國政府準備將1,370萬的噸稻米庫存提出,將會使越南不易抬高米價。

「聖嬰現象」也使印尼及馬來西亞兩大棕櫚油產國減產,專家預測,棕櫚油的減產勢頭將持續到明年,兩國將分別減產9%及4.5%。

此外,印尼將混合柴油中的棕櫚油比率從15%提高到20%,預料2016年印尼棕櫚油用於混合燃料的數量將將從今年的130萬公升,增加到至少710萬公升。

市場專家認為棕櫚油價格看漲,並且預測鹿特丹港FOB價格將會漲到每噸750美元,甚至到800美元。吉隆坡期貨市場27日收盤為每噸2,361馬元,創下三周來高點。

但印尼與大馬兩國的棕櫚油庫存量也高,預料將緩和價格漲勢。


全球天災頻傳 威脅糧食安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6日表示,過去30年來,乾旱、水災和其他極端氣候的出現頻率增加、也更為嚴重,對開發中國家造成的糧食安全威脅,也日益顯著。

FAO指出,在2003年至2013年之間,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的損失達1.5兆美元,比澳洲一整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還高,更重創農業。這十年間自然災害的出現頻率,也幾乎比1980年代高出一倍,使消除飢餓和貧窮的努力受阻。

隨著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下周將於巴黎舉行,FAO呼籲各國應擴大投資災害因應與災後重建領域,提高農業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力。科學家指出,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已使全球氣溫上升,進而提高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

FAO祕書長達席爾瓦表示:「光是今年,從緬甸到瓜地馬拉、從瓦努阿圖到馬拉威的小規模農民、漁民、牧場主人和以森林為生者,生計就已因颱風、乾旱、水災和地震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開發中國家遭遇的損失尤其慘重。例如南非在正經歷2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之際,南非蘭德兌美元今年來又已貶值19%,推升糧食通膨,使南非面臨糧食短缺的風險。南非進口玉米的價格已因匯率貶值而攀漲;玉米在南非不僅是人類的主食、也是動物的飼料。

經濟衰退 16國民眾對抗暖化沒興趣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綜合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環球掃描」(GlobeScan)公司最新民調顯示,在卅日巴黎氣候變遷峰會中設定嚴格標準以抑制氣候暖化的目標,所獲民意支持降低了。

環球掃描以巴黎氣候峰會參與國中的廿個國家為調查對象,每國各訪問一千人。今年一到二月的調查顯示,民眾對本國政府在今年巴黎氣候峰會上設定嚴格目標的支持率,與二○○九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舉行前的民調相比,明顯下降,二○○九年哥本哈根大會前,有八個國家過半民眾支持,今年卻只剩下四國:加拿大、法國、西班牙與英國。

二○○九年,受訪民眾中有六成三認為氣候變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今年卻連五成都不到。總體而言,有四成二受訪者希望他們的政府能帶頭設定嚴格的目標,另有四成一希望政府不要操之過急,循序漸進即可。

民調還顯示,在開發中國家(包括印尼與中國大陸),民眾對設定嚴格目標的支持度也明顯下降。環球掃描認為,全球經濟衰退,是民眾對暖化問題改變態度的重要原因。

環球掃描副主任貝利爾說,民眾對氣候變遷不關心,在巴黎氣候峰會上自然也不會支持政府簽署一份更嚴格、更有約束力的協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前秘書長德波爾也針對這份民調評論說,二○○九年民眾對哥本哈根大會有很高的支持與熱忱,希望能夠達成有力的協議,但結果卻讓每個人都失望,緊接著又發生金融海嘯,現在民眾比較關心經濟議題。

暖化釀災 20年奪逾60萬人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26日電

世界氣象組織(WMO)25日發布聲明指出2015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大幅增加。聯合國也指,在過去20年裡,同氣候相關的災難奪走60多萬條人命。有鑒於此,聯合國敦促各國政府,必須在來臨的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新氣候變遷協議。

WMO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5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由於人為因素影響的氣候變化,在2011至2015年間,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尤其是極端高溫相關事件,在一些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的概率大幅增加,一些地區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概率可能增加九倍甚至更多。

WMO秘書長雅羅(Michel Jarraud)表示,「種種破紀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紀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紀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

而聯合國減災署於23日發表的報告指出,自1995年以來,洪水、暴風雨及其他極端氣候現象已奪走60萬6000人的性命,另外有41億人受傷、家園被毀或急需緊急援助。聯合國減災署署長瓦爾斯特倫說:「這份報告凸顯了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必須要達成新氣候變化協議的重要性。」

報告說,地球的「洪災和暴風雨有持續增加的趨勢」,並指出乾旱、熱浪和極度寒冷等氣候現象也越來越引人關注。聯合國減災署的數據顯示,過去20年,洪災在所有氣候相關的災難中所占的比率高達47%。

此外,報告也提到極端氣候對房產和基礎設施所造成的嚴重破壞。據瞭解,共有8700萬棟房屋被摧毀或破壞。極端氣候現象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為1萬9000億美元。該報告警告,接下來的幾十年,地球的「氣候相關災難將出現上升的趨勢」。

亞洲氣候變遷…危機也是商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經濟日報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北京一家購物商場的促銷活動中,工作人員打扮成香蕉,在充滿汙染的空氣裡表演。 美聯社
分享亞洲正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影響包括北京與新德里的空汙問題、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遭遇霾害、澳洲也鬧旱災,這些災情凸顯亞洲面臨生態保育的轉折點,但巴隆周刊指出,氣候變遷是亞洲的危機,卻同時也是商機所在。
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數據顯示,亞洲對天災的脆弱程度比非洲高三倍、更是美洲的25倍。氣候變遷讓數億人的性命遭遇風險,暴風雨發生的頻率提高、災情日益嚴重,都可能抑制當地的經濟成長、衝擊減貧成效,ADB與亞投行(AIIB)的重建速度也趕不上天災毀壞道路、港口、機場與輸電網的速度。

隨著聯合國30日將在巴黎召開氣候變遷峰會,巴隆周刊專欄作家皮塞克認為,亞洲應該把握住兩個帶頭對抗氣候變遷的誘因:第一是避免氣候變遷阻礙經濟成長,第二是未來20年國際資金將湧向亞洲。

亞洲必須把改善氣候與另類能源的創新,轉化為史上最大商機。中國與印度等亞洲國家也已不能像西方國家那樣破壞生態,亞洲各國不但要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更應大舉投資再生能源,除了投資風力、太陽能、潮汐、水力與地熱能源的硬體資源,也應投資能創新能源的新科技。

皮塞克指出,中國興建的燃煤新發電廠數量似乎與風力發電廠一樣多,但中國也能提出再生能源發展計畫,向世界銀行、亞銀與民間機構籌募經費,這些努力最後帶來的回報,肯定高於新款iPhone與豐田工廠帶來的利潤。

他說,日本、新加坡與南韓正處於帶動亞洲能源創新風潮的絕佳位置,日本與南韓的未來不是生產汽車與船隻,而是落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能源產業勞工身上。

氣候變遷威脅 標普:東南亞信評衝擊最大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26日表示,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加勒比海地區、東南亞國家的債信評等受衝擊的風險最高。

標普公司的模擬數據顯示,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極端自然災害,平均將使加勒比海地區與東南亞各國的信評,下滑0.5級。泰國等國所受的衝擊又更嚴重,信評被調降的程度可能高達兩級。

標普信貸分析師莫斯尼克(Marko Mrsnik)說:「我們模擬的數據顯示,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自然災害,可能會對主權信評造成負面影響。」

他說,隨著全球暖化,熱帶氣旋及相關暴風雨所造成的損失將比洪水嚴重。以不同區域來說,加勒比海及東南亞國家的信評所面臨的風險最高。

標普表示,巴哈馬、巴貝多、多明尼加、牙買加和越南的熱帶氣旋,以及泰國的水災,均會因氣候變遷加劇而使風險升高。

中國稱不再讓步 高排放恐延10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8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26日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抵法國巴黎參加法國主辦的第21次聯合國框架下的世界氣候大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此次角色與作用更是至關重要。而中國官方近日表示不會做出新的讓步建議。

中國官方媒體近日指出,中國為世界氣候大會實現達成減排目標協議做出很大努力,但中國不會再做出新的退讓與犧牲。

法新社報導,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25日在北京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參加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不會提出新的讓步建議。各國領導人與會,目的是為了促進落實減排,而不是為了新的談判。巴黎世界氣候大會的使命不是提出新建議,而是減少與會各方之間的減排分歧,在已經由各國建議的基礎上,達成協議。

法新社指出,中國作為世界減排占25%,擁有數量可觀的煤炭消費的最大污染國,已經制定將碳化物排放的高峰推後到2030年,這表明中國可能又延長至少十年的高幅排放。分析師認為,中國的空氣污染與環保問題、經濟成長減速,以及近年來擴大使用天然氣和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可能促使中國提前達標。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國,中國認為地球變暖由發達國家排放造成,應當由發達國家做出努力減排。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說,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發達國家應當增加對減排的付出。中國認為發達國家至此的努力仍然不夠。

碳收集及儲存技術 成本偏高是投資人裹足不前主因之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15:13 聯合晚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因應全球暖化各種可行方案都涉及「碳收集及儲存」技術(CCS)。癥結是,至今仍然無人想出足以支應這種關鍵綠能技術的可行方式。

CCS可在收集主要汙染源如發電廠、煉鋼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後,再將它們封入地底,以免危害人類。它是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的關鍵。

這種技術已實驗數十年,然而只有少數幾項計畫實際使用,專家說,成本偏高是投資人裹足不前的主因之一。歐洲研究機構CO2GeoNet榮譽總裁伊莎貝兒.瑟尼喬斯基-勞里爾表示:「全球目前共有22項大型的CCS計畫運作中。它們必須增至1000個以上。目前進度落後,多數是因為缺少經濟模式」。

CCS可將二氧化碳壓縮成液態,再將它們注入地下。加拿大環境與能源專家史邁爾表示,CCS基礎設施必須比全球石油產業的石油處理容量大70%,才能封存全球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二氧化碳的20%。他又說,大幅減排所需付出的努力以及作業成本,「導致進展極為緩慢」。

加拿大薩斯卡徹溫省的邊界大壩發電廠,是目前舉世唯一可以收集二氧化碳、以免二氧化碳逸出的商用規模火力發電廠。它可以收集所排放二氧化碳的90%,相當於25萬輛汽車的總排放量,再將它們賣給附近的設施,用於注入地底後,取出石油。

倫敦政經學院政策分析師貝希表示:「成本是推廣CCS的主要障礙之一。建造這些工廠很花錢。」火力發電廠如欲具備收集二氧化碳的技術,建造成本將增加40%至80%,天然氣發電廠則增加50%。

解決二氧化碳排放量 應開徵能源稅、PM2.5健康捐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15:10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巴黎氣候變遷大會即將召開,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表示,我國與中國大陸都是世界碳排放量大國,應共同面對碳排放議題,兩岸攜手開徵能源稅及PM2.5健康捐,才是根本解決碳排的有力手段。

莊秉潔說,兩岸貨貿談判最近告一段落,談的都是一些減免關稅的問題,但對於兩岸共同面對的碳排放問題隻字未提,相當遺憾。

莊秉潔說,兩岸都是世界碳排大國,同為全世界石化、鋼鐵、電子的主要供應者,應該定期會談,將碳排汙染造成的社會成本內部化,同步開徵能源稅及P2.5健康捐,讓汙染廠商為汙染造成的危害付出龐大代價,不肖廠商如果不想付出龐大代價,只有減碳一途,由此達到減少碳排目的。

至於減少碳排方法,莊虐潔表示,在發電廠的部份,只能往減煤、提高電廠能源效率,再以再生能源及天然氣取代煤電等方法減碳,否則別無良法。

在鋼鐵部份,莊秉潔說,目前中國鋼鐵過剩,產銷失調,傾銷到台灣及全球,使全球鋼鐵價格大降,台灣應該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共同減產30%,供給量減少,價格才能回昇;而總生產量少了,二氧化碳也降下來了,石化、水泥及電子產業亦同,台灣需與中國談共同減產。

莊秉潔說,燃燒生煤及二行程機車都是溫室氣體大增主因,因此國內如何禁燒生煤以及加速淘汰二行程機車,均為減少碳排努力方向之一。

中研院提「深度減碳」建議書 以零核能為目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15:07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日前在立法院提到明年上半年提出「深度減碳」建議書,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指出,過去把核能當成重要能源,正在討論的建議書將以「零核能」或「盡量減少核能」方向來計算減碳目標。

王寶貫指出,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少,過去台灣討論減碳議題時,核能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在計算減碳量時,把核能發電當成最主要的替代能源;但台灣社會對核能仍有疑慮,因此在這次研擬的深度減碳建議書中,首度以零核能為目標,希望能找出非核或盡量減少核能的前提下,還有多少減碳手段可供使用。

王寶貫表示,目前方向有二,一種是完全「零核能」的計算基準,另一種是「盡量減少核能」為前提,考慮以漸進方法減少核能發電使用量,但也能做到減碳目標,目前都還在討論階段,最快明年上半年可以提出建議書。

翁啟惠在主導「深度減碳」建議書時明確指出,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但假設巴黎減碳會議中有具體的減碳進程,我們的競爭對手包括韓國等,可能提出台灣沒有做到國際減碳目標,台灣恐因此遭受經濟制裁,因此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有義務針對減碳議題提出具體而可行的辦法。

王寶貫說明,替代能源方面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與海洋潮汐為主,甚至加入儲能技術的規畫,讓綠能突破現有的能源所占比例;儲能設備可以改變目前的能源配比,建議書中將制訂各種發電配比,提供給行政部門參考。

環保署長:與其被強制減碳 不如自己先減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15:02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image

資料來源:外電及環保署 製表:劉開元
分享
「我國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預估當年的排放量減量50%」,巴黎氣候變遷大會即將於30日舉行,我國也喊出減量目標,環保署長魏國彥指出,在相關部門及全民齊心努力下,應該可以達標,比2000年排放量還略低一些。

魏國彥指出,我國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2億6900萬公噸,預估2030年排放量達到4億2800萬公噸,但環保署立下的減碳承諾是2030年碳排放量減至2億1400萬噸,減量成果要比2005年還要低。

魏國彥說,與亞洲鄰近國相較,我國減碳目標明顯高出很多,為順利達到減碳目標,需朝兩個方向著手,一個為能源需求面的極力節省,另一個是能源供給面朝低碳化著手。

魏國彥說,熱、汽、電整合、地熱發電、碳捕捉與封存都是未來發展方向,環保署積極推動碳交易制度,參與國際市場機制,這些都是減碳的努力方向。

「我國又不是聯合國會員,為何參加巴黎氣候變遷大會?為什麼要去訂減碳目標?」對此魏國彥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面對氣候變遷,可以不受到氣候變遷衝擊。

魏國彥說,氣候變遷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課題,巴黎氣候變遷大會可能針對自訂減碳額度太少的國家,強制下修訂減碳目標,「與其被強制減碳,還不如自己先減碳」。

除了政府及民間企業之外,民眾也應一起減碳,環保署減碳辦公室執行秘書簡慧貞指出,要減少碳排放,國人應從生活力行綠色採購、實行綠色生活,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從生活小節共同減碳。

京都議定書自10年前生效 全球CO2排放量仍上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14:59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image
京都議定書實施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上升,全球暖化問題嚴重。 圖/新華社
分享
京都議定書被視為解決全球暖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協議自2005年2月16日生效以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持續上升,京都議定書實施十年的最大影響,似乎不在於實際成就,而在於實施失敗所凸顯出來的缺陷。

京都議定書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制定,然後花了八年時間,才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實施。協議的內容主要是工業化國家2008到12年,法理上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時低5%的水準。

中國、印度、巴西等開發中國家雖然也被鼓勵推動減排措施,但他們的氣體排放並未受到限制;美國則是迄今尚未加入。

在某種意義上來看,京都議定書的成就並未獲得廣泛重視。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支持協定國家2012年的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22.6%,遠遠高於議定書要求的5%減排水準。

但這樣的結果都是議定書的功勞嗎?當然不是,國際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的氣候政策分析師彼德斯指出,很多已開發國家早就有減碳的政策,英國的減排主要是以天然氣取代煤炭的結果。

此外,1990年代以後蘇聯經濟解體,很多重工業和製造業向南移轉,也促成許多國家的氣體排放明顯減少。

全球的綠色投資如今快速增加,2014年的投資比2013年成長了16%,但這和京都議定書似乎也沒有直接的關連;而且,議定書簽約國的氣體排放量雖普遍下降,全球的汙染情況則是有增無減。

根據荷蘭PBL環境局2014年發布的數據,去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締造了353億公噸的新紀錄,比2013年增加7億公噸。

專家預估,今年的排放量在中國、印度的大幅推升下,將再成長2.5%,比1990年的排放量高出65%。

2011年時,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以全球參與不足為由,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俄羅斯和日本後來也相繼退出。

由於加拿大、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產業當時都在大張旗鼓地擴張,以此理由退出似乎相當牽強,但無論如何,涵蓋面有限的條約不足以抑制暖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科羅拉多大學的皮爾克教授在「自然」期刊上發布的一篇文章說:「京都議定書是一場宏偉的政策實驗,帶給我們許多值得推動向前的重要教訓。條約有許多瑕疵,這是所有的初次嘗試都免不了的事,但整體的架構仍然有用」。

對於彼德斯來說,京都議定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暴露其缺失,特別是把世界分成兩半,一半對氣候變遷負責,另一半則事不關己,更是一道致命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