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低碳消費來了 綠色經濟冒出新嫩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吳馥馨/專題報導
製造業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面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大趨勢,是壓力、也是機會,台灣企業須將節能減碳、綠色環保思維,全面導入生產製造中落實綠色管理,產業結構須大步轉型,並將減碳壓力化為綠色成長的新契機,帶動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且看台灣企業如何接招。
想像一下:有一雙球鞋,材料來自於回收塑料,用綠電生產製造,甚至運送與展銷的排碳量,都幫你到非洲種樹作了碳中和,你會不會買?
又例如,有一個加油站標榜碳中和,每加1公升汽油多付兩毛錢,你會不會選擇碳中和加油站?
全球減碳大趨勢,為企業帶來轉型的挑戰,但也帶來新興商機。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長李堅明強調,台灣須把所有產業能量轉換到與低碳聯結,現積極發展物聯網未來勢將與低碳技術全面接軌,在此基礎下,將有機會發展新興的低碳商業模式,及低碳服務業。
他說,將來台灣會出現碳中和加油站,加油站到碳市場買碳權附加在油價上,消費者只要多付出一點點錢,就可以幫助地球並且拿到碳權;對加油站來說,一方面幫助減碳,一方面又有商機。
若有愈來愈多消費者願意買碳中和的汽油,加油站就必須不斷去買碳權來中和,意味著要有人不斷去減碳、去種樹,最後就達到全球減碳的目的。當綠色消費成為主流,這樣模式就是「廣義碳交易」,加油站將碳權賣給消費者,將消費者納入碳市場交易,才是真正全民減碳。
李堅明強調,喚起民眾綠色消費意識、激勵民眾減碳,透過綠色消費來驅動綠色生產,由消費來改變生產,才是真正大商機。
聯合國氣候峰會將來帶來潛在商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指出,觀察各國遞交自定預期貢獻(INDC)目標,例如,中國大陸是以碳密集度大幅下降為目標,背後將有龐大節能商機;而印度INDC則是四成發電將來自於低碳能源,這可帶動太陽能產業。
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各國回報減排目標後估算,截至2030年,全球至少要投入13.5兆美元。
經濟部工業局主秘游振偉表示,綠色經濟龐大商機,台灣能抓住多少,還要視未來的發展;觀察台廠擅長的業務,包括設備汰換更新、能源自動化管理、感測設備、ICT相關零組件等,都有機會切入。 尤其是感測設備,節能無非是空調與照明,連到空調的溫度感測器,連到照明設備的光線感測器,正是台灣的強項。此外,太陽能電池模組、LED照明等,也有機會爭取商機。
WTO下的環境商品談判(EGA)正如火如荼進行,如果EGA協定能儘快通過且生效,台廠或能搭上巴黎氣候峰會的減排順風車,增加出口商機。
各類商品在碳市場買碳權來碳中和,並附加在售價上,消費者只要多付一點錢,就可達到減碳目的。
閱讀秘書/碳中和
日常活動中無可避免會造成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但可經由使用綠能、民眾多搭乘大眾運輸等降低碳排放量,最終無法避免的溫室氣體,就只能透過碳抵換和碳交易機制,購買碳權抵換無法減少的碳排放量,以達溫室氣體零排放,此過程稱之為「碳中和」。
碳中和是抵消排碳的觀念,也是國際間減碳的核心觀念。執行上,碳中和要經過盤查→減量→抵換三階段。盤查就是先了解自己的排碳量、碳足跡;第二階段就是內部減量,如透過製程改良等達到減碳;最後再以取得外部減量額度來抵換剩餘排放量。
台積拚永續 93%廢物再利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本報專題報導
科技業減排措施與成效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台灣是半導體、面板與電子零組件生產大國,科技廠商紛紛透過建立碳足跡、水足跡,或打造綠建築廠房,及持續節水、減碳等方式,來達到減排的目標。
台積電表示,該公司在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亦致力於環境的永續發展。因此,採取「綠色製造」,發展節能、省水、綠色製程技術,也發展先進空汙、水汙處理技術及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在「活化、增值、再利用」策略下,廢棄物再利用率已達93%,並訂定目標在2020年達到95%。台積電連15年獲選為美國道瓊永續指數(DJSI)組成企業,2013至2015年都是半導體及半導體設備業組最高分數的企業。
聯電則表示,該公司長期以來力行節能減碳、節水再利用,各廠的製程用水回收率可維持在85%至88%,每年回收水產量超過2,000萬噸,相當於5萬多個家庭的年用量。聯電也成為全球第一家實施「水足跡」的半導體製造公司。2020年是聯電40周年生日,今年起將執行為期五年的環保計畫,以今年各項數據為基準,希望在2020年可達成節水、省電、減廢各10%的目標。
日月光指出,2013年高雄K8、K9、K11廠已獲「清潔生產」認證廠房,大幅減少有機廢液,達到廢棄物減量;在水資源回收再利用部分,一年共回收近120.7萬噸的水,約等於482座國際標準游泳池,不僅節能減碳,更有效利用水資源。日月光自2009年起高雄廠推動綠建築計畫,所有新建廠房均以最新科技打造,更要求所有舊建物導入綠建築技術。
友達早在2012年就宣示要在2015年時,全公司製程碳排放將比2010年減少達25%,2013年已減量18.3%,持續朝目標邁進。友達在節水、節電及減少廢氣上,已實施421項措施。群創2012至2014年利用物質流成本分析方法,減碳達2,800公噸,節省成本約1.48億元。(記者詹惠珠、李珣瑛、簡永祥、蕭君暉)
台達電節能 蓋21棟綠建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詹惠珠/專題報導
台達電參與氣候變遷峰會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聯合國巴黎氣候變遷峰會召開在即,台達電在會議期間將以十年籌建21棟綠建築為題,在法國大皇宮推出綠建築展,並在大會舉辦周邊會議,分享節能減碳及推廣綠建築的實際行動,讓國際看見台灣企業的環保力。
巴黎氣候變遷峰會為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全球氣候變遷大會,預期各國政府將達成實質減碳協議。在大會期間,台達將以其21棟綠建築為題,舉辦綠建築特展,透過沉浸式融接投影與互動展場設計,讓參訪民眾身歷其境體驗綠建築向自然學習的精神。台達基金會也將在大會舉辦周邊會議,與國際意見領袖分享綠建築減碳潛力與台達實績。
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表示,台達電將響應Ca bon Disclosure Project (以下簡稱CDP)Road to Paris企業減碳活動,在過去五年用電密集度下降50%的基礎上,承諾2020年前將再降30%,範圍從工廠擴大到資料中心和辦公大樓。
台達電品牌長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藉由舉辦活動,從三個層次推廣建築節能理念:一是大眾都可參與的綠建築展,二是參加聯合國周邊會議,並以智能城市為題舉辦論壇。
工總強力建言:溫管法 要有配套措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潘羿菁/專題報導
工總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國際趨勢,身為產業界當然要共同響應,我國早已將溫室氣體減量與時程入法,但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政策息息相關,呼籲政府要有配套措施與政策協調,以免未來無法達陣而貽笑大方。
工總表示,立法院討論溫管法時,當時工總就希望,可以待今年巴黎氣候峰會提出具體結論後,台灣同步再將減量目標入法,無需急於一時,「台灣沒有條件跑在別人家前面」,但最終仍在6月15日三讀通過。
根據溫管法規定,在2050年排碳量必須降至2005年的一半,工總指出,目前溫室氣體排放源包含工業、民生與交通運輸,這三大領域都應該設立減排額度,不能把減排責任都分配給產業界負擔。
工業排碳大戶為火力發電廠,電力為產業發展必需能源,只要開幾間百貨公司就會多出新的電力需求,這涉及到能源政策,工總表示,追求經濟發展,能源需求勢必增加,如果拿掉火力發電廠,該要那種能源遞補火力發電缺口呢?
反觀日本等先進國家,達到減量排放的方法之一為發展核電,對照國內,要減排也要非核電,邏輯相互抵觸。
工業局擬方針…鋼鐵石化 快汰換設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專題報導
經濟部工業局主秘游振偉接受本報專訪時特別繫上紫色領帶,代表工業部門也重視環境永續。他說,工業局已擬定四大因應對策,分別是汰換鍋爐、輔導主力出口產業、更替燃料、能資源整合。
善盡地球一份子的責任,主管的工業、電業的經濟部,早將「減排」當成最高指導原則,創造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密集度)已逐年下降;據經濟部統計,2013年相較2007年,二氧化碳密集度降幅為25.8%。
游振偉說,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部既定方針,針對碳排放量較大的鋼鐵、石化、水泥等產業鼓勵其汰換鍋爐。此外,設備更新後的產業,以足夠支應國內中下游所需為原則,不再擴大產能。
「能資源」整合也是重點,過去,工廠鍋爐起爐時常大量冒黑煙,如今將工業區內有關能源、物料、資源、水等供需集中由能資源供者統計供應,以往工業區家家戶戶煙囪冒黑煙的景象,變成集中一戶,且沒有冒黑煙。
面臨高標準的減排目標,也有業者惴惴不安。有業者向工業局反映,民眾環保意識高漲,標準愈訂愈嚴,若真的無法達標,只好「全球布局」。
抗暖化行動 全球減碳…150國動起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葉亭均/專題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為挽救發燒的地球,世界各國紛紛提出自願性減排計畫,包括美國和中國等排碳大國也表態支持,聯合國氣候峰會下周一將在巴黎舉行,可望簽署巴黎議定書。以貿易立國、作為世界經濟一分子的台灣,勢將無法迴避全球減碳大趨勢,必須提出因應之道。
儘管遭受恐怖攻擊,一場牽涉更多國家、大規模的自願性減碳行動即將自巴黎啟動、出發。
聯合國第21屆氣候變遷會議(COP 21)將如期在11月30日至12月11日於巴黎舉行,190國領袖和代表將齊聚一堂,展現無比的決心,可望達成「巴黎議定書」,取代「京都議定書」,全球將共同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盼在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平均氣溫與150年前工業革命啟動前的溫度相比,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
各國1992年雖在里約熱內盧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但直到1997年才通過京都議定書,訂出在2012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減少5%的目標。然而,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被豁免在外,甚至連排碳大國美國都未簽署,因此效力僅涵蓋全球15%溫室氣體排放範圍。接著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結果可謂十分失敗,沒有確認各國的減排目標。
這回的巴黎氣候峰會,有兩大理由讓外界看好成果。第一,迄今已有涵蓋全球九成溫室氣體排放的150個國家提出「國家自訂預期貢獻(INDC)」,擬定準備減排的時程。UNFCCC在11月初彙整內容,指出若各國履行承諾,全球氣溫在2100年前僅會上升攝氏2.7度。
中美表態 搶當領頭羊
第二,全球兩個最大排碳國美國與中國已表達因應氣候變遷的決心,兩國去年簽署減排雙邊協議,美國總統歐巴馬也不斷發表積極演說,去年更在國內推動不少有利氣候的政策。以這兩國的領導地位而言,應會帶動其他國家跟進。
環保署長魏國彥觀察,巴黎氣候峰會是「山雨欲來,醞釀有時」。先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已確認,地球1,000年來近20年是地球最熱的一段時間,暖化與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有關。
他說,其次,COP20(利馬氣候變遷會議)呼籲各國提出自願性減量計畫;教宗方濟各登高一呼,要求各國重視全球暖化。減碳成為國際風潮,不同於以往減碳責任是由上而下,這次是國家自己提INDC,是由下而上,「有共同責任,不同作法」,因而達成共識可能性非常高。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長李堅明觀察,因為各國自願性減量,預期巴黎峰會不太可能會達成強制性協議,但會檢視各國提出的INDC,其責任與能力是否相符,例如南韓提的減碳目標可能會遭到挑戰。
烏賊企業 恐接不到單
面對全球減碳大趨勢,台灣無法置身事外。我國雖非聯合國成員,亦非UNFCCC的締約國,但我國立法院已在今年中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並且向國際社會宣布我國INDC目標: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量50%。
魏國彥表示,我國是世界經濟一分子,人均排碳量若居高不下,勢將成為國際社會譴責對象。
在巴黎議定書形成後,對於台灣將有立即影響,李堅明指出,其他國家勢必要求台灣產品符合某種低碳標準,包括要求碳足跡。跨國企業、品牌大廠都要被規範要求減碳,他們也會相對要求合作廠商及供應鏈中廠商。這雖非明顯貿易障礙,但在減排大勢下,全球企業結盟,將形成各種減碳次團體,若非成為其中一員,很難拿到訂單。
在巴黎峰會之後,新時代將來臨。就全球經濟而言,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金融將成為主流。也宣告:台灣經濟必須轉向、追求低碳綠色經濟。
各國兌現承諾 挑戰不小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世界主要國家都想在巴黎氣候峰會展現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態度,但能否兌現諾言卻各自有挑戰得克服。
歐盟對減少碳排量的承諾,可望是巴黎會議桌上攤開的提案中最壯觀的,若能充分實踐,不鑽漏洞、也不耍碳會計花招,大可昭告世界,歐盟走的路線有助於把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的安全門檻,且成功機率高於50%。
然而,要達成歐盟訂的嚴格碳排目標,須協調28個成員國的政策措施,歐盟可能還得透過修法,修訂2020年以後有關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規定。
問題是,28國在天然資源、傳統和國家利益上各不相同,例如波蘭的電力有90%靠燃燒煤炭,德國則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歐盟能否抵擋得住部分成員國的反彈,以及殼牌、英國石油、道達爾、Statoil等業者的遊說壓力?
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二任內承諾力抗氣候變遷,在巴黎峰會前設定2025年碳排量比2005年降低26%至28%的目標。專家認為,這是雄心勃勃、但可達成的目標,只是需要配套措施,包括完成對氫氟碳化合物(HFCs)的規範、提高汽車與卡車燃料效率的標準、繼續推動能源效率等。
台灣碳交易 五年後才上路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專題報導
歐盟早在2005年實施碳交易,南韓自今年起亦建立碳交易制度,中國大陸更宣示自2017年碳交易制度將上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至今全球有40個國家、20個政府實施碳交易,台灣碳交易何時開始?
環保署長魏國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不要急,預估五年後再實施碳交易制度。現階段須先將登錄、盤查、驗證等基礎工程做好,讓人可信任,碳交易制度才有意義,否則貿然上路,反而會壞了減碳大業。
對於溫室氣體減量,溫管法有三部曲。魏國彥說,第一部是強制登錄、盤查,以及建立驗證機制;第二部是訂定效能標準與獎勵,有效能標準才知道誰做得好,做得好的就給獎勵;第三部是實施總量管制,啟動碳交易制度。
魏國彥表示,有鑑於其他國家實施碳交易經驗,市場資訊要透明、有公信力,不會造假,可驗證亟為重要,即所謂MRV (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即可測量、可報告、可驗證),若這「三可」做不到,市場將不會被信任。
他強調,過去以來環保署很重視打基礎的功夫,在溫管法實施前,就先以空氣汙染管制法指定六項氣體,要求排放源自願性登錄;現階段環保署擬定溫管法的十項子法,將空汙法體制轉換為溫管法,要求排放源要強制盤查、登錄、驗證,不斷重覆地進行;明年環保署將擬定第一個五年減碳行動計畫,就是要先打基礎,「這個過程,不要跳過去」。
此外,魏國彥指出,溫管法容許企業有10%境外碳權轉換;而國外碳交易市場預期在今年底巴黎峰會和巴黎議定書之後,將會進行大幅改革,可先觀察國際碳交易如何改革,台灣再加入。
環保署碳交易計畫主提人、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長李堅明表示,我國碳交易制度已研究許久,甚至交易平台亦已與櫃買中心談妥,事實上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依目前與業界溝通情況,估計尚須一至二年時間做準備,他估計,最快是2017年上路。不過他也坦言,碳權核配至為敏感,預期會引發業界的反彈與衝突,事前溝通亟為重要,也不宜太快。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電從哪裡來 碳交易推動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我國要推動總量管制及碳交易,恐須先搞定台灣未來能源政策及能源組合,包括核四是否商轉,以及核一、二、三是否延役,仍是關鍵焦點。
要實施碳交易,須先訂出總量管制目標,管制目標又與我要採何種能源有關,環保署長魏國彥之所以認為碳交易不急,主要是因為國內對能源配比未有共識。
環保署明年將訂出第一個五年減碳行動計畫,魏國彥說,要用這五年時間,在民主社會中,讓國人來討論未來能源政策,逐漸收斂出結論與共識。
他表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最尖峰是在2007年,之後下降,除了經濟成長趨緩是原因之一,四成來自企業在能源效率改善,另約5%來自產業轉型貢獻,這是國人共同努力成果。
但他指出,能源效率改善已達到極限,「就像擰毛巾一樣,已經擰不出水了」,未來要再減碳,能源使用必須改弦更張,然而,這也涉及我國潛在的困難。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98%能源進口,且化石能源為主,現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太陽光電和陸上風機幾近飽合,未來轉而發展離岸風機;另各界寄予厚望開發地熱,做為基載。
閱讀秘書/什麼是碳交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江睿智
碳交易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於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1997年《京都議定書》通過附加協議,把二氧化碳排放權當作為一種商品,因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由買方透過撮合平台支付另一方,以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度,進而達到全球實際減排的目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吳馥馨/專題報導
製造業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面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大趨勢,是壓力、也是機會,台灣企業須將節能減碳、綠色環保思維,全面導入生產製造中落實綠色管理,產業結構須大步轉型,並將減碳壓力化為綠色成長的新契機,帶動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且看台灣企業如何接招。
想像一下:有一雙球鞋,材料來自於回收塑料,用綠電生產製造,甚至運送與展銷的排碳量,都幫你到非洲種樹作了碳中和,你會不會買?
又例如,有一個加油站標榜碳中和,每加1公升汽油多付兩毛錢,你會不會選擇碳中和加油站?
全球減碳大趨勢,為企業帶來轉型的挑戰,但也帶來新興商機。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長李堅明強調,台灣須把所有產業能量轉換到與低碳聯結,現積極發展物聯網未來勢將與低碳技術全面接軌,在此基礎下,將有機會發展新興的低碳商業模式,及低碳服務業。
他說,將來台灣會出現碳中和加油站,加油站到碳市場買碳權附加在油價上,消費者只要多付出一點點錢,就可以幫助地球並且拿到碳權;對加油站來說,一方面幫助減碳,一方面又有商機。
若有愈來愈多消費者願意買碳中和的汽油,加油站就必須不斷去買碳權來中和,意味著要有人不斷去減碳、去種樹,最後就達到全球減碳的目的。當綠色消費成為主流,這樣模式就是「廣義碳交易」,加油站將碳權賣給消費者,將消費者納入碳市場交易,才是真正全民減碳。
李堅明強調,喚起民眾綠色消費意識、激勵民眾減碳,透過綠色消費來驅動綠色生產,由消費來改變生產,才是真正大商機。
聯合國氣候峰會將來帶來潛在商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指出,觀察各國遞交自定預期貢獻(INDC)目標,例如,中國大陸是以碳密集度大幅下降為目標,背後將有龐大節能商機;而印度INDC則是四成發電將來自於低碳能源,這可帶動太陽能產業。
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各國回報減排目標後估算,截至2030年,全球至少要投入13.5兆美元。
經濟部工業局主秘游振偉表示,綠色經濟龐大商機,台灣能抓住多少,還要視未來的發展;觀察台廠擅長的業務,包括設備汰換更新、能源自動化管理、感測設備、ICT相關零組件等,都有機會切入。 尤其是感測設備,節能無非是空調與照明,連到空調的溫度感測器,連到照明設備的光線感測器,正是台灣的強項。此外,太陽能電池模組、LED照明等,也有機會爭取商機。
WTO下的環境商品談判(EGA)正如火如荼進行,如果EGA協定能儘快通過且生效,台廠或能搭上巴黎氣候峰會的減排順風車,增加出口商機。
各類商品在碳市場買碳權來碳中和,並附加在售價上,消費者只要多付一點錢,就可達到減碳目的。
閱讀秘書/碳中和
日常活動中無可避免會造成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但可經由使用綠能、民眾多搭乘大眾運輸等降低碳排放量,最終無法避免的溫室氣體,就只能透過碳抵換和碳交易機制,購買碳權抵換無法減少的碳排放量,以達溫室氣體零排放,此過程稱之為「碳中和」。
碳中和是抵消排碳的觀念,也是國際間減碳的核心觀念。執行上,碳中和要經過盤查→減量→抵換三階段。盤查就是先了解自己的排碳量、碳足跡;第二階段就是內部減量,如透過製程改良等達到減碳;最後再以取得外部減量額度來抵換剩餘排放量。
台積拚永續 93%廢物再利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本報專題報導
科技業減排措施與成效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台灣是半導體、面板與電子零組件生產大國,科技廠商紛紛透過建立碳足跡、水足跡,或打造綠建築廠房,及持續節水、減碳等方式,來達到減排的目標。
台積電表示,該公司在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亦致力於環境的永續發展。因此,採取「綠色製造」,發展節能、省水、綠色製程技術,也發展先進空汙、水汙處理技術及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在「活化、增值、再利用」策略下,廢棄物再利用率已達93%,並訂定目標在2020年達到95%。台積電連15年獲選為美國道瓊永續指數(DJSI)組成企業,2013至2015年都是半導體及半導體設備業組最高分數的企業。
聯電則表示,該公司長期以來力行節能減碳、節水再利用,各廠的製程用水回收率可維持在85%至88%,每年回收水產量超過2,000萬噸,相當於5萬多個家庭的年用量。聯電也成為全球第一家實施「水足跡」的半導體製造公司。2020年是聯電40周年生日,今年起將執行為期五年的環保計畫,以今年各項數據為基準,希望在2020年可達成節水、省電、減廢各10%的目標。
日月光指出,2013年高雄K8、K9、K11廠已獲「清潔生產」認證廠房,大幅減少有機廢液,達到廢棄物減量;在水資源回收再利用部分,一年共回收近120.7萬噸的水,約等於482座國際標準游泳池,不僅節能減碳,更有效利用水資源。日月光自2009年起高雄廠推動綠建築計畫,所有新建廠房均以最新科技打造,更要求所有舊建物導入綠建築技術。
友達早在2012年就宣示要在2015年時,全公司製程碳排放將比2010年減少達25%,2013年已減量18.3%,持續朝目標邁進。友達在節水、節電及減少廢氣上,已實施421項措施。群創2012至2014年利用物質流成本分析方法,減碳達2,800公噸,節省成本約1.48億元。(記者詹惠珠、李珣瑛、簡永祥、蕭君暉)
台達電節能 蓋21棟綠建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詹惠珠/專題報導
台達電參與氣候變遷峰會情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聯合國巴黎氣候變遷峰會召開在即,台達電在會議期間將以十年籌建21棟綠建築為題,在法國大皇宮推出綠建築展,並在大會舉辦周邊會議,分享節能減碳及推廣綠建築的實際行動,讓國際看見台灣企業的環保力。
巴黎氣候變遷峰會為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全球氣候變遷大會,預期各國政府將達成實質減碳協議。在大會期間,台達將以其21棟綠建築為題,舉辦綠建築特展,透過沉浸式融接投影與互動展場設計,讓參訪民眾身歷其境體驗綠建築向自然學習的精神。台達基金會也將在大會舉辦周邊會議,與國際意見領袖分享綠建築減碳潛力與台達實績。
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表示,台達電將響應Ca bon Disclosure Project (以下簡稱CDP)Road to Paris企業減碳活動,在過去五年用電密集度下降50%的基礎上,承諾2020年前將再降30%,範圍從工廠擴大到資料中心和辦公大樓。
台達電品牌長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藉由舉辦活動,從三個層次推廣建築節能理念:一是大眾都可參與的綠建築展,二是參加聯合國周邊會議,並以智能城市為題舉辦論壇。
工總強力建言:溫管法 要有配套措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潘羿菁/專題報導
工總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國際趨勢,身為產業界當然要共同響應,我國早已將溫室氣體減量與時程入法,但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政策息息相關,呼籲政府要有配套措施與政策協調,以免未來無法達陣而貽笑大方。
工總表示,立法院討論溫管法時,當時工總就希望,可以待今年巴黎氣候峰會提出具體結論後,台灣同步再將減量目標入法,無需急於一時,「台灣沒有條件跑在別人家前面」,但最終仍在6月15日三讀通過。
根據溫管法規定,在2050年排碳量必須降至2005年的一半,工總指出,目前溫室氣體排放源包含工業、民生與交通運輸,這三大領域都應該設立減排額度,不能把減排責任都分配給產業界負擔。
工業排碳大戶為火力發電廠,電力為產業發展必需能源,只要開幾間百貨公司就會多出新的電力需求,這涉及到能源政策,工總表示,追求經濟發展,能源需求勢必增加,如果拿掉火力發電廠,該要那種能源遞補火力發電缺口呢?
反觀日本等先進國家,達到減量排放的方法之一為發展核電,對照國內,要減排也要非核電,邏輯相互抵觸。
工業局擬方針…鋼鐵石化 快汰換設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8 03:30 經濟日報 記者吳馥馨/專題報導
經濟部工業局主秘游振偉接受本報專訪時特別繫上紫色領帶,代表工業部門也重視環境永續。他說,工業局已擬定四大因應對策,分別是汰換鍋爐、輔導主力出口產業、更替燃料、能資源整合。
善盡地球一份子的責任,主管的工業、電業的經濟部,早將「減排」當成最高指導原則,創造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密集度)已逐年下降;據經濟部統計,2013年相較2007年,二氧化碳密集度降幅為25.8%。
游振偉說,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部既定方針,針對碳排放量較大的鋼鐵、石化、水泥等產業鼓勵其汰換鍋爐。此外,設備更新後的產業,以足夠支應國內中下游所需為原則,不再擴大產能。
「能資源」整合也是重點,過去,工廠鍋爐起爐時常大量冒黑煙,如今將工業區內有關能源、物料、資源、水等供需集中由能資源供者統計供應,以往工業區家家戶戶煙囪冒黑煙的景象,變成集中一戶,且沒有冒黑煙。
面臨高標準的減排目標,也有業者惴惴不安。有業者向工業局反映,民眾環保意識高漲,標準愈訂愈嚴,若真的無法達標,只好「全球布局」。
抗暖化行動 全球減碳…150國動起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葉亭均/專題報導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為挽救發燒的地球,世界各國紛紛提出自願性減排計畫,包括美國和中國等排碳大國也表態支持,聯合國氣候峰會下周一將在巴黎舉行,可望簽署巴黎議定書。以貿易立國、作為世界經濟一分子的台灣,勢將無法迴避全球減碳大趨勢,必須提出因應之道。
儘管遭受恐怖攻擊,一場牽涉更多國家、大規模的自願性減碳行動即將自巴黎啟動、出發。
聯合國第21屆氣候變遷會議(COP 21)將如期在11月30日至12月11日於巴黎舉行,190國領袖和代表將齊聚一堂,展現無比的決心,可望達成「巴黎議定書」,取代「京都議定書」,全球將共同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盼在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平均氣溫與150年前工業革命啟動前的溫度相比,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
各國1992年雖在里約熱內盧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但直到1997年才通過京都議定書,訂出在2012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比1990年減少5%的目標。然而,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被豁免在外,甚至連排碳大國美國都未簽署,因此效力僅涵蓋全球15%溫室氣體排放範圍。接著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結果可謂十分失敗,沒有確認各國的減排目標。
這回的巴黎氣候峰會,有兩大理由讓外界看好成果。第一,迄今已有涵蓋全球九成溫室氣體排放的150個國家提出「國家自訂預期貢獻(INDC)」,擬定準備減排的時程。UNFCCC在11月初彙整內容,指出若各國履行承諾,全球氣溫在2100年前僅會上升攝氏2.7度。
中美表態 搶當領頭羊
第二,全球兩個最大排碳國美國與中國已表達因應氣候變遷的決心,兩國去年簽署減排雙邊協議,美國總統歐巴馬也不斷發表積極演說,去年更在國內推動不少有利氣候的政策。以這兩國的領導地位而言,應會帶動其他國家跟進。
環保署長魏國彥觀察,巴黎氣候峰會是「山雨欲來,醞釀有時」。先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已確認,地球1,000年來近20年是地球最熱的一段時間,暖化與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有關。
他說,其次,COP20(利馬氣候變遷會議)呼籲各國提出自願性減量計畫;教宗方濟各登高一呼,要求各國重視全球暖化。減碳成為國際風潮,不同於以往減碳責任是由上而下,這次是國家自己提INDC,是由下而上,「有共同責任,不同作法」,因而達成共識可能性非常高。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長李堅明觀察,因為各國自願性減量,預期巴黎峰會不太可能會達成強制性協議,但會檢視各國提出的INDC,其責任與能力是否相符,例如南韓提的減碳目標可能會遭到挑戰。
烏賊企業 恐接不到單
面對全球減碳大趨勢,台灣無法置身事外。我國雖非聯合國成員,亦非UNFCCC的締約國,但我國立法院已在今年中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並且向國際社會宣布我國INDC目標: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量50%。
魏國彥表示,我國是世界經濟一分子,人均排碳量若居高不下,勢將成為國際社會譴責對象。
在巴黎議定書形成後,對於台灣將有立即影響,李堅明指出,其他國家勢必要求台灣產品符合某種低碳標準,包括要求碳足跡。跨國企業、品牌大廠都要被規範要求減碳,他們也會相對要求合作廠商及供應鏈中廠商。這雖非明顯貿易障礙,但在減排大勢下,全球企業結盟,將形成各種減碳次團體,若非成為其中一員,很難拿到訂單。
在巴黎峰會之後,新時代將來臨。就全球經濟而言,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金融將成為主流。也宣告:台灣經濟必須轉向、追求低碳綠色經濟。
各國兌現承諾 挑戰不小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世界主要國家都想在巴黎氣候峰會展現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態度,但能否兌現諾言卻各自有挑戰得克服。
歐盟對減少碳排量的承諾,可望是巴黎會議桌上攤開的提案中最壯觀的,若能充分實踐,不鑽漏洞、也不耍碳會計花招,大可昭告世界,歐盟走的路線有助於把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的安全門檻,且成功機率高於50%。
然而,要達成歐盟訂的嚴格碳排目標,須協調28個成員國的政策措施,歐盟可能還得透過修法,修訂2020年以後有關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規定。
問題是,28國在天然資源、傳統和國家利益上各不相同,例如波蘭的電力有90%靠燃燒煤炭,德國則大力推廣再生能源。歐盟能否抵擋得住部分成員國的反彈,以及殼牌、英國石油、道達爾、Statoil等業者的遊說壓力?
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二任內承諾力抗氣候變遷,在巴黎峰會前設定2025年碳排量比2005年降低26%至28%的目標。專家認為,這是雄心勃勃、但可達成的目標,只是需要配套措施,包括完成對氫氟碳化合物(HFCs)的規範、提高汽車與卡車燃料效率的標準、繼續推動能源效率等。
台灣碳交易 五年後才上路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專題報導
歐盟早在2005年實施碳交易,南韓自今年起亦建立碳交易制度,中國大陸更宣示自2017年碳交易制度將上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至今全球有40個國家、20個政府實施碳交易,台灣碳交易何時開始?
環保署長魏國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不要急,預估五年後再實施碳交易制度。現階段須先將登錄、盤查、驗證等基礎工程做好,讓人可信任,碳交易制度才有意義,否則貿然上路,反而會壞了減碳大業。
對於溫室氣體減量,溫管法有三部曲。魏國彥說,第一部是強制登錄、盤查,以及建立驗證機制;第二部是訂定效能標準與獎勵,有效能標準才知道誰做得好,做得好的就給獎勵;第三部是實施總量管制,啟動碳交易制度。
魏國彥表示,有鑑於其他國家實施碳交易經驗,市場資訊要透明、有公信力,不會造假,可驗證亟為重要,即所謂MRV (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即可測量、可報告、可驗證),若這「三可」做不到,市場將不會被信任。
他強調,過去以來環保署很重視打基礎的功夫,在溫管法實施前,就先以空氣汙染管制法指定六項氣體,要求排放源自願性登錄;現階段環保署擬定溫管法的十項子法,將空汙法體制轉換為溫管法,要求排放源要強制盤查、登錄、驗證,不斷重覆地進行;明年環保署將擬定第一個五年減碳行動計畫,就是要先打基礎,「這個過程,不要跳過去」。
此外,魏國彥指出,溫管法容許企業有10%境外碳權轉換;而國外碳交易市場預期在今年底巴黎峰會和巴黎議定書之後,將會進行大幅改革,可先觀察國際碳交易如何改革,台灣再加入。
環保署碳交易計畫主提人、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長李堅明表示,我國碳交易制度已研究許久,甚至交易平台亦已與櫃買中心談妥,事實上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依目前與業界溝通情況,估計尚須一至二年時間做準備,他估計,最快是2017年上路。不過他也坦言,碳權核配至為敏感,預期會引發業界的反彈與衝突,事前溝通亟為重要,也不宜太快。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電從哪裡來 碳交易推動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我國要推動總量管制及碳交易,恐須先搞定台灣未來能源政策及能源組合,包括核四是否商轉,以及核一、二、三是否延役,仍是關鍵焦點。
要實施碳交易,須先訂出總量管制目標,管制目標又與我要採何種能源有關,環保署長魏國彥之所以認為碳交易不急,主要是因為國內對能源配比未有共識。
環保署明年將訂出第一個五年減碳行動計畫,魏國彥說,要用這五年時間,在民主社會中,讓國人來討論未來能源政策,逐漸收斂出結論與共識。
他表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最尖峰是在2007年,之後下降,除了經濟成長趨緩是原因之一,四成來自企業在能源效率改善,另約5%來自產業轉型貢獻,這是國人共同努力成果。
但他指出,能源效率改善已達到極限,「就像擰毛巾一樣,已經擰不出水了」,未來要再減碳,能源使用必須改弦更張,然而,這也涉及我國潛在的困難。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98%能源進口,且化石能源為主,現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太陽光電和陸上風機幾近飽合,未來轉而發展離岸風機;另各界寄予厚望開發地熱,做為基載。
閱讀秘書/什麼是碳交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4:48 經濟日報 江睿智
碳交易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於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1997年《京都議定書》通過附加協議,把二氧化碳排放權當作為一種商品,因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由買方透過撮合平台支付另一方,以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度,進而達到全球實際減排的目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