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從「隧道效應」看一例一休決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21 00:3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人們處於隧道中時,會對前方的目標特別專注,但因為視野受隧道侷限,以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政府上任後,蔡總統雖努力想要兌現各項改革承諾,並推出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長照2.0、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政策,希望打造更好的台灣;但她一定很納悶:為何各界並不領情,且抗爭不斷?其中原因,恐怕是蔡政府深陷時間匱乏所帶來的「隧道效應」(tunneling)而不自知。
何謂「隧道效應」?根據美國新銳教授穆蘭納珊及夏菲爾合著的暢銷書《匱乏經濟學》(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人們處於隧道中時,會對前方的目標特別專注,但因為視野受隧道侷限,以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事物。

舉例而言,美國消防員「因公殉職」的首要原因,並非葬身火場,而是死於車禍(一九八四至二○○○年間達廿%到廿五%),且多數是未繫安全帶(占七十九%),以致在消防車快速行駛時被甩出車外致死。會有這種情況,主要是消防員在接獲警報到趕赴火場的短暫時間中,必須快速做好準備立即出動;也因此,便無暇顧及其他周邊事物。若能像消防員一樣在短時期內有效地完成艱鉅的工作,稱為「專注紅利」(focus dividend);反之,由於過度專注而忽略繫安全帶等的要務,則稱為「隧道稅負」(tunneling tax)。

由此可知,在有限的時間內設定多個必須快速達成的目標,會迫使個人或組織的資源運作處在「稀缺」狀態,雖可能有高效率表現,卻也可能使得一些不急迫但重要的結構性問題被忽略,最後成為致命要害。

同理,蔡政府今天之所以讓人覺得做什麼、錯什麼,正是因為主政者認定「急迫且重要」的政策目標繁多,但行政單位可用的資源卻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各單位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事項上,卻忽視了與此相關的社會或心理因素,因而陷入「隧道效應」困境。一旦外部環境改變,這些相關的結構性問題就會像被照妖鏡照射般暴露出來,成為政策的絆腳石。

以外界爭議最多的一例一休為例,這項政策原想透過一個更進步的立法,改變台灣勞動市場的長工時問題,避免勞工過勞,並提高他們的加班補貼。但主政者未經充分協調,只求盡速兌現「周休二日」的競選承諾;然而官員心中構想的勞資關係,都是傳統製造業的作業情境,卻忽略了台灣經濟產值近七成來自工時複雜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服務業,從而一舉掀開了服務業結構問題的壓力鍋。我們看到的真相是,台灣服務業的品質不差,卻是由第一線服務人員以超長工時和低薪堆砌起來的,所謂血汗班表、血汗護理師、血汗司機,都是台灣服務業結構扭曲的沉痛證據。

主政者或可辯稱,一例一休正是為了緩和服務業的「血汗」剝削;然而,正因為這些行業是長期在變形工時下運作,勞動力一直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新法倉卒上路,反而導致這些行業以削減服務或增加售價來因應,進而點燃各方民怨。

事實上,政府在推動政策前,如果能多花些時間與相關對象溝通,並進行沙盤推演,應不難掌握其負面衝擊,及早規劃配套。例如,針對影響民生活動較鉅之行業,要縮短勞工工時,可設計一個有激勵及退場功能的機制,促使業者提高勞動生產力,並讓他們有調整的空間。如此,也可讓民眾感受到政府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摩擦期過後,勞工整體工作條件真能有正向改善。如此,即不必一切都丟給「市場機制」解決,或冷冷拋出一句「漲價是必然」,就要各界吞下施政粗糙的苦果。

蔡英文去年在臉書PO文說:「改革就像一場馬拉松,不能用百米衝刺的心情」;如今,她應該體會為何施政一直事與願違。她急於兌現競選承諾而陷入「隧道效應」困境,接下來的司改、稅改,都要小心「呷緊弄破碗」,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

工時﹒一例一休﹒蔡英文﹒年金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