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母語日…打開母語蘊藏的文化寶庫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21 02:44聯合報 卓玫君/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Uraw,泰雅族語,原意為「泥土」,有豐饒土地之意,是新竹尖石鄉一個擁有壯麗山景的熱門打卡景點,國語地名為「宇老」,河洛話「宇」字發u音,另有一種宇宙洪荒的亙古想像;桃園復興鄉的「雪霧鬧」,由泰雅族語Sibunao(「有樹果」之意)而來,「雪」的河洛音則為suat(文讀)或seh(白讀),與原音相當接近。這些地名雖然字面意義已有所轉化,但仍不失為充滿想像力的美麗地名,只是今日大概少有人知道這些華語地名背後所涵藏的母語語音了。

大阪國立民俗學博物館裡,有一座收錄以全日本方言口述「桃太郎」故事的機器,參觀者只要按下標有地名的按鈕,就能聽到耆老以該地方言娓娓道來,觀眾可藉此重溫童年時期聆聽的母語版本童話,也可比較各地方言的流變。

這應是受美國於六○年代啟動的全美英語語音字典計畫所啟發,該計畫錄製多達千筆一九六五至七○間由各地常民朗誦一篇〈一隻名叫亞瑟的老鼠〉故事,二○○三年成為美國語言資料庫計畫的核心典藏資料。

去年世界母語日,加拿大由語言博物館推出一本收錄加國境內七種不同語言使用者撰寫的得獎文學作品,以各原作者的母語呈現,並翻譯成官方語言英語及法語。該館認為,如此可讓各族群對自身的母語感到認同與驕傲,藉由生動的插畫與翻譯,更能讓其他族群學習並尊重其他族群的母語與文化。

母語常因各種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成為弱勢甚或瀕危語種,其所蘊藏的文化資產亦遭受貶抑或遺忘。以我的母語河洛話為例,年輕一代恐已不清楚其保留大量的中古與上古語音,是一座活的漢語寶庫。

我的奶奶姓邱,從小我對於「邱」的河洛音發為ku常感困惑,長大接觸梵漢對音的知識後,才知道原來梵語biku音譯為漢字「比丘」,比對之下可知丘/邱的古音發為ku。唐三藏俗姓陳,其唐代發音可從佛教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巴利語為Kondanna,梵語Kaundinya),比對出「陳」字發音近dan或di(n),而「陳」姓的河洛語恰為dan。在錄音機尚未發明的時代,河洛話將古代語音神奇地「穿越」到廿一世紀,為國際漢學界所推崇,在台灣卻常被視為鄙俗的方言,令人惋惜。

母語承載各族群的歷史、文化與思維方式,學習母語,是為瞭解母語所涵養的智慧與宇宙觀。保障多元母語,才能保存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不同文化間才能彼此參考或採借,形成更優質的文化,進而促進世界和平。今日的台灣早已是多元族群共組的社會,每一族群的母語都有著非常珍貴的文化價值,納入課綱固然是一種傳承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人人以自己的母語為榮,讓母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有機會更可打開心胸,學習其他族群母語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台灣文化更和諧、也更具創意。

博物館﹒泰雅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