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當沖降稅還不如改善投資環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23 02:5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為解決台股量能低迷問題,證交稅又成了熱門議題。投資人和立委主張把當沖交易的稅基改用「當日交易淨額」;財政部、金管會則在協調當沖的證券交易稅率由千分之3降至千分之1.5或千分之2,券商公會更建議比照ETF交易稅,稅率降為千分之1。

其實,更早之前也有調降證交稅的建議,但行政院長林全認為,過去台股每日成交量二、三千億元時也課證交稅,可見成交量與證交稅未必有直接關係;證券市場是經濟櫥窗,若不從根本解決經濟問題、把基本面弄好,就算把證交稅拿掉也沒用。況且現階段調降證交稅,只會增加股市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再度引發課證所稅的主張,反而紛擾不斷,因此林院長已經拍板不再碰證交稅。

回顧台股,量能不足已是近年來的常態,馬政府時代,金管會即陸續推出刺激台股量能措施,包括2014年初開放了現股當沖先買後賣,去年中又開放了先賣後買,使得台股已可雙向現股當沖,新增當日沖銷交易標的也增至1,432檔。雖然當沖交易量已略增加,仍只占股市總成交量的10%左右,低於美國的50%、日本45%、英國36%、香港20%,確實還有努力空間。

當沖的好處是每天損益結算,投資人不需準備大筆資金,且做多、做空皆可,投資人可視國際變動而快速反應,更能因應愈來愈多的「黑天鵝」。但是短進短出,每日平均交易成本(包括手續費和證交稅)約0.6%,累積的交易成本可觀。因此,無論是政府調降稅基或稅率,或是券商調降手續費,只要能降低當沖的交易成本,應有助於擴大成交量。當沖若因此而更加活絡,占大盤成交量提高至三成,則日均量可望增加50億到80億元,證交稅損失的稅收即可彌補。

但是鼓勵當沖也有缺點,增加買盤能夠同步提供大盤上漲的動力,但相對地帶給大盤更大的賣壓,一來一回間,可能推升成交量又抑制股價續漲的力道;有量沒有價,可能導致次日震幅有限,讓當沖又失去標的,而且當沖交易也可能減少信用交易而發生「內部替代」。因此,當沖證交稅調降,不妨以一年為觀察期,根據實施後股市價量的變化,做為未來是否繼續實施的依據。

更值得注意的是,基於股市是就是經濟櫥窗的道理,目前台灣資金大量外移,大戶一去不回頭,企業的新上市家數減少與減資家數增加,投資人趨於老化,台股本益比低卻無法吸引散戶進場,幾乎都靠法人和外資撐盤等,在在顯示台灣在「經濟基本面」才是問題重重。因此,如何針對業者投資意願不高、投資人找不到幾個績優股投資的問題,對症下藥,才是台股未來能否脫離低迷的關鍵。

可惜的是,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對國內經濟、包括就業和所得成長的助益有限,5+2的產業政策效益不明,短期內也難以見效,自由貿易覆蓋率又低,加上兩岸關係惡化,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歐美保護主義興起,新政府遭遇更艱鉅的挑戰,確實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另一方面,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高達45%,股利抵減率減半,不但造成內資的大、小股東稅負增加,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差距擴大,更促使企業不分配盈餘,外資的稅負又比內資差距擴大,這些恐怕才是造成資金和人才外移、企業不願上市或減資的關鍵原因。我們建議政府,基於改善投資環境的立場,儘速檢討所得稅制,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級距稅率調降至南韓的38%以下;股利所得方面,考慮恢復抵減率至100%或改為分離課稅,或許更能消除租稅障礙,吸引人才及長期投資。

證交稅﹒台股﹒所得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