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鞦韆踢鈴鐺 72歲老將幹掉小鮮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14:41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即時報導



宜蘭縣蘇澳鎮年度盛事「中秋民俗盪鞦韆比賽」本周六(10日)登場,公所今天邀請老中青上場體驗,獲得今年龍舟賽冠軍的健身教練簡偉智與七旬地方耆老林清文今天上場PK,老師傅不費工夫就踢中6下,輕鬆打敗年輕對手,讓人直呼「薑還是老的辣!」。

為傳承民俗文化薪火,今年除了6米高比賽鞦韆架,另設4米迷你版體驗鞦韆架,蘇澳鎮公所安排鎮內3所國中及8所國小,共350名學生分15梯次體驗,並請來7旬歲地方耆老林清文、簡金和2位老師傅,傳授學生擺盪鞦韆技巧。

其中簡金和曾在102年獲得長青組冠軍,最高紀錄3分鐘踢出16下,兩位在地老前輩與地方新生代,切磋盪鞦韆擺盪技巧,更有世代傳承的意涵。

馬賽國小50名學生輪番體驗,六年級學生邱昱雯表示,以前在學校常玩盪鞦韆,所以很容易就上手,但這個鞦韆架比較高,還要踢中目標鈴鐺才算得分,比一般盪鞦韆更刺激好玩!

高齡72歲的林清文今天為活動暖身,一爬上鞦韆架,身手矯健,不輸年輕人,站上踏板用腰力擺盪身子,站姿用力下蹲,才不下數次,鞦韆就越盪越高,大家看得目不轉睛,驚呼連連。

他與28歲的「海軍健身俱樂部」教練簡偉智單挑PK,簡偉智露出精實六塊肌迎戰,觀賞民眾一度認為勢在必得,沒想到林清文輕鬆踢中6下鈴鐺,打敗簡偉智的4下紀錄,讓人跌破眼鏡。

林清文指出,盪鞦韆最重要的是靠腰力,每一次施力,膝蓋微彎,用腹部跟腰部力量去擺盪就能盪得高,踢中鈴鐺也有祕訣,輕輕碰一下,讓鈴鐺不會搖晃,下一次擺盪就更容易正中目標。

「薑果然是老的辣!」簡偉智表示,上去盪才知道光靠蠻力不行,需要用到大腿肌群和整個核心擺動,才能盪得又高又遠,這運動需要長久經驗累積才能抓到訣竅,相信再練習會更好。

蘇澳中秋盪鞦韆比賽10日下午5點在蘇東里登場,今年有38名選手同場競技,男子組21名;女子組9名;長青組8名,各組冠軍可獲得1萬元獎勵金。先進行1分半鐘預賽,再進行3分鐘決賽,以踢到鈴鐺的次數多寡決定勝負。

蘇澳鎮長陳金麟表示,活動當天周邊有「押手霸趣味賽」,限額30人,現場即送體驗券,扳倒大魔王,還有1萬元獎金,歡迎鄉親共襄盛舉。

56

海軍健身俱樂部教練簡偉智(中)奮力踢中鈴鐺。記者吳佩旻/攝影

57
海軍健身俱樂部教練簡偉智(中)盪完鞦韆滿身大汗。記者吳佩旻/攝影

58

老師傅林清文盪起鞦韆,體力不輸年輕人。記者吳佩旻/攝影

59
學生邱昱雯(中)認為鞦韆比賽刺激有趣。記者吳佩旻/攝影
蘇澳﹒健身﹒中秋


雕刻家當村長 要讓村子變更美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14:23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即時報導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長林信安,曾獲得多座國內雕刻大獎,村民都叫他木雕村長。他謙稱因幫人抬轎卻參選當村長,現在少許多時間創作。未來要用美學藝術改變生活讓,國姓村變得更美麗。

53歲的林信安,曾經獲得台南南瀛雕刻首獎、府城雕刻首獎、三義木雕比賽連兩年獲冠軍及二、三名成績,是國內木雕界頗具名氣藝術雕刻家。兩年前他從政當村長,讓許多人頻呼可惜,更擔心國內雕刻界少一位人才。

林信安笑著表示, 真的不能喝酒,會參選純粹就是酒後義氣一句話。

他說,因為父親曾擔任29年村長,耳濡目染下他經常在村里幫忙協調,加上他的個性熱情、願意幫助朋友,六年前朋友選村長,他二話不說全力投入,沒想到登記前 朋友卻因家庭因素棄選,眾人喝酒澆愁時他瀟灑一句話,「不用擔心啦,沒有人選我來!」才被拱出來參選。

林信安說,當時幾乎沒有準備,生活仍以雕刻為業、長髮披肩,許多人叫他頭髮剪短他都不接受,村裡老一輩還說,頭髮這麼長很奇怪,不剪掉不投票給你,當年果然落選,兩年前再次參選,他才決定剪去一頭長髮。

他說,選舉是現實的,村民建議不只是形象,更在意說的話你能否接受,是否真的有決心為大家服務?剪去一頭長髮就是展現他的服務決心,最後也如願當選。

林信安指著兩座未完成的木雕直言,這兩年村民服務、清潔環保、公共事務太忙,沒時間創作,外頭欠了很多木雕債。但他強調有信心,只要工作穩定後,他不但要恢復創作, 還要將他的雕刻專業、美學融入國姓村,要讓村子更美麗、村民更驕傲。

60

林信安要用藝術、美學讓國姓村變美麗。記者卜敏正/攝影

61

林信安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記者卜敏正/攝影

62
林信安當村長少了許多創作時間。記者卜敏正/攝影

辭5萬元月薪 他堅持返鄉做這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14:02 聯合報 記者林佩均╱即時報導

63



32歲陳冠彣一頭栽入「夕陽工業」的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現在他每天清晨掄香,研發新香品,要替傳統香業轉型。記者林佩均/攝影
「業務工作很多人可以取代,但手工製香不學就來不及了!」32歲陳冠彣喜愛傳統廟宇文化,3年前一頭栽入「夕陽工業」的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甚至辭去月領5萬元的業務工作,展現製香決心,打動師傅教受製香功夫,且不添加化學香精、石灰、助燃粉,堅持香的自然健康元素。

陳冠彣將線香、香塔等傳統產品加以包裝、行銷,獲選台中市政府摘星青年計畫,在潭子區摘星山莊開「馨心齋香品」店,開發出以摘星山莊交趾陶對聯為發想的造型香餅「摘星傳馨香品香禮盒」,鼓勵民眾聞香不聞菸,讓傳統香業不只祭祀,更成為居家生活香氛、品味的一部分。

為推廣品香、聞香,陳冠彣設計香塔(又稱香錐)DIY課程,民眾透過手作了解製成香的沉香、檀香、中藥等天然原料,體驗百年的傳統技藝,民眾預約報名,電話:0953-135-700(陳先生)。

64
32歲陳冠彣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並研發香餅,要替傳統香業轉型。圖/陳冠彣提供
65


32歲陳冠彣一頭栽入「夕陽工業」的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他研發香餅,要替傳統香業轉型。圖/陳冠彣提供
66
陳冠彣投入手工製香,研發香餅,要替傳統香業轉型。記者林佩均/攝影

67

32歲陳冠彣一頭栽入「夕陽工業」的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現在他每天清晨製香,研發新香品,要替傳統香業轉型。記者林佩均/攝影
68
32歲陳冠彣投入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現在他每天清晨掄香、曬香,研發新香品,要替傳統香業轉型。記者林佩均/攝影

32歲陳冠彣一頭栽入「夕陽工業」的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現在他每天清晨掄香、曬香,研發新香品,要替傳統香業轉型。記者林佩均/攝影
69
32歲陳冠彣返鄉投入手工製香,沒有製香背景的他,靠勤走彰化鹿港請教製香師傅學功夫,他研發香餅,要替傳統香業轉型。記者林佩均/攝影


夾紵漆器、大甲鐵壺 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04:54 聯合報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


70

漆藝工藝師廖勝文的夾紵漆器,登錄為台中市無形文化資產。 圖/中市文資處提供
漆藝師廖勝文的「夾紵漆器」、黃天來師傅全台僅存的「大甲鐵壺」、與「清雅樂府」南管音樂,中市文化資產處公告增列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並獲文化部同意備查。
漆器至今有7千年,漆藝師廖勝文原本從事醬菜工作,因肌肉拉傷轉投入漆藝,跟隨已故漆藝大師陳火慶學習,不斷研究夾紵漆器技法,技藝純熟,多次入選國家工藝獎,並到義大利參加米蘭國際家具展。

71
大甲鐵壺是台中特有傳統工藝,目前全台僅有黃天來製作。 圖/黃天來提供
「大甲鐵壺」是台中特有傳統工藝,目前全台僅黃天來師傅製作;他17歲立志學工藝,北上投入玉雕、石雕,15年後回家鄉大甲。本身愛喝茶的黃天來,有感於「要泡好茶,燒開水的壺很重要」,創作鐵壺希望煮出一壺好水泡好茶,還將傳統紋飾、器型設計融入創作,結合實用與藝術。

@IMAGE_2575218_CENTER_0@-->

「清雅樂府」位於清水區,是海線歷史悠久且聞名的館閣,仍保有工尺譜特色,極富歷史意涵;台中多處館閣近年來漸式微,「清雅樂府」保存良好特色。

文化局表示,受理申請並主動提報具保存價值的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後公告登錄,將協助延續、傳承,保存傳統藝術風華。
文化資產﹒義大利﹒文化部

彎眼睛、吐舌頭 他刻的「安平劍獅」好萌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04:54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鹿港報導

72


陳建智打造「笑咪咪劍獅」,劍獅還吐出舌頭,模樣十分俏皮。 記者郭宣彣/攝影
安平藝術家陳建智專長雕刻劍獅,作品刀工流暢熟練且細膩,他雕的直式劍獅跳出傳統橫向造型,每一劍獅眼睛彷彿戴上變色隱形眼睛,「圓圓萌萌的大眼劍獅超可愛」,萌樣特別引人注目。
陳建智說,劍獅逐漸沒落,他用手做保存傳統劍獅,再用創意打破傳統框架,跟上潮流,讓「劍獅」成為家戶的藝術品。

47歲陳建智表示,因父親、叔叔、堂哥都從事木雕工作,「父親的工作室就是他的遊樂場」,他從小耳濡目染,拿起工具敲敲打打,切割木頭、刨木頭做造型都難不倒他。

陳建智說,兒時他在安平舊聚巷弄遊玩,隨處可見「劍獅」,但隨時代變遷,老宅拆除改建,劍獅逐漸消失在安平人的生活,他因此感觸很深,決定將自身所學的木雕技藝鑽研劍獅工藝,保存傳統做法也不斷創新,讓現代人重新接受劍獅。

「我做的劍獅,彷彿都戴上變色片。」陳建智表示,傳統的劍獅眼神較兇,他把劍獅的眼睛稍做改變,畫上色彩,並以人類的眼睛做基底,創造劍獅眼睛。

陳建智說,他靈機一動,設計「笑咪咪劍獅」,讓劍獅彎起眼睛,吐舌頭叼著七星劍,有趣卻不失傳統,帶有避邪之意,很多民眾看了超喜歡。

天熱他吃霜淇淋後,突有靈感,打造「霜淇淋劍獅」;他說,恰好又有一塊長型木頭,他以霜淇淋為概念,把一般感覺圓或方形獅子做成長條形,也很有趣。

73
「霜淇淋劍獅」以霜淇淋為設計概念打造而成。 記者郭宣彣/攝影
新聞辭典》「安平劍獅」 起源有三說

「安平劍獅」是台南市安平地區民宅特有的避邪物,從明鄭、清朝到日據時代,在地方住宅家門、門簷或照壁上,多刻有劍獅圖騰,無論起源為何,都有代表趨吉避邪之意。

安平劍獅的起源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獅子被視為趨吉辟邪的瑞獸,傳至安平時因居住地不同形象改變。

其二,在鄭成功對抗荷蘭人後,軍隊駐安平,士兵操練返家把獅面盾牌掛牆上,刀劍順勢插入盾牌牙縫鐵勾。

其三,清朝時安平為水師駐紮之地,水師官兵所持的盾牌上刻有一獅像,當官兵返家時,便將盾牌和劍懸掛在門口,宵小不敢造訪,地方居民效仿以求保平安。

基隆穿越舊時空 再造歷史現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04:54 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曾被西班牙、荷蘭、法國、日本統治的基隆,是個充滿故事和人文的地方,市府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獲選示範案例,將

74

大沙灣的要塞司令官邸,是基隆過去的政經軍事要地。 記者張芮瑜/攝影
以大沙灣為核心,串聯社寮島和基隆港西岸,帶大家回到3、400年前,重新認識基隆。
文化資產科長郭麗雅說,文化部這項計畫屬競爭型,各縣市報計畫一較高下,今年有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基隆5市被選為示範案例,只有基隆是非6都,文化部核定到108年,總經費8億元,中央5億5千萬元,基隆市政府配合款2億4千多萬元。

「再造一個文化和歷史現場」,分有形、無形建設,郭麗雅說,基隆的歷史要從400年前西班牙人來的時候是怎麼看基隆這塊土地開始,他們找了許多文獻,發現不論是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日本人的地圖,都把基隆畫一個灣口,因此,再造基隆的文化和歷史現場就在灣口的大沙灣、社寮和基隆港西岸。

大沙灣是核心計畫,以前有沙灣溪流入海,有沖積平原,有海水域場和聚落,日本人還沒蓋基隆港前,基隆港內港有島礁,船隻不易靠近,外港的沙灘易搶灘上岸,也適合人居,整個沿岸就是Villa區,市長官邸以前也是招待所,過街有藝妓表演,再過去有二沙灣砲台、大沙灣石圍遺構、要塞司令官邸、要塞司令部、旭丘指揮所,是當時的政經軍事要地。

和平島(社寮島)曾是國際貿易港口,1626年荷蘭人蓋了聖薩爾瓦多城,外國考古團隊曾在100年、103來挖探,今年又要來考古,聖薩爾瓦多城在台船廠房內牆基還在,但台船不同意開挖;同時建造的修道院有挖到牆基,考古團隊希望今年能把牆的位置定位出來。

基隆港西岸白米甕砲台也是這次很重要的點,可串到基隆燈塔,推秘境之旅。

科技虛擬再現是文化部這個計畫很強調的,以後到各個場景,拿出手機等行動載具,就能看到那個時空發生的歷史故事,基隆市舊漁會等7個文資點修繕活化,也列進這個計畫中。

75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記者張芮瑜/攝影

76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記者張芮瑜/攝影

太平輪紀念碑 將打開圍牆見天日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07 04:54 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77
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被軍方圍牆圍住,家屬進出須登記身分,大陸人士一律禁入,家屬認為十分不便。 本報資料照片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最優先要做的是「大航海歷史文化園區」,被營區圍牆圍住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將重見天日,法國公墓空間也會翻轉,文化資產科長郭麗雅說,這裡的文化資產密度高,最適合做徒步行旅行和空間體驗。
1949年1月27日是小年夜,太平輪滿載上千名趕回基隆和家人團圓的旅客,卻在上海駛往基隆途中失事,千餘人死亡。1951年在基隆港邊豎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供人憑弔。

「探個親,怎像在探監?」紀念碑原本立在沙灘上,碑文面向大海,後來沙灘被填海造陸作營區,紀念碑被畫入軍方營區圍牆內,罹難者家屬進出須登記身分,大陸人士一律禁入,家屬認為十分不便,提議遷址。

今年太平輪遇難67年,蔡英文來悼念,並透過基隆市長林右昌轉述表示,家屬心願會盡快辦妥。一直關注此事的鄭麗君,從立委轉換角色成為文化部長,更積極與市府合作,推動此事。

郭麗雅說,法國公墓逼近大馬路,車子呼嘯而過,平時也沒有人會想進去,但牆的另一邊,鮮少人知道,藏著精采的大時代故事。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最優先要執行的就是把圍住紀念碑的圍牆打開,把軍區移走,讓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重見天日,再連接法國公墓,把步行系統整理出來,改從東海街進出,翻轉這個空間。附近連結的文化資產很高且距離不遠,很適合做徒步行旅行和空間體驗。

立委蔡適應說,只要市府拍板,他會努力和軍方溝通協調。

法國﹒文化資產﹒沙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