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忠奸辨
2015-09-07 01:33:10 聯合報 謝邦振
連戰大陸行,登天安門觀閱兵,一日看盡長安花。結果,沒有春風得意,馬英九說他偏離國家立場有負國人期待,立成眾矢之的,朝野(新黨除外)接著圍剿連戰媚中賣台。

連戰對著習近平說出國共合作抗日,未提中華民國主導抗日,且因正面戰場、敵後戰場誰主導而留下話柄。

歷史的問題,有兩種看法:依循AZ的模式與ZA的模式。

歷史事件依著時間序列,則從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共的策略與實際作為是抗日反蔣、逼蔣抗日,西安事變後聯蔣抗日,廬溝橋事變後擁蔣抗日。四個階段長達十幾年,中共抗日有一部分是與蔣「安內攘外」相抗衡的藉口,利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長壯大。

中共不提蔣中正領導國民政府全面抗戰,但事實是,廬溝橋事變次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九人,聯名致電蔣委員長:「紅軍將士咸願意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家效命與敵周旋。」共軍因此編入八路軍,擁蔣抗日。

包括國軍甚至軍閥、地方勢力桂系、西北軍、東北軍、晉軍、川軍全部投入抗戰,一致對外,在蔣中正領導下,經過八年抗戰到底,終獲勝利。抗戰其實不是只有哪一個黨、哪一個軍主打,但確實是蔣中正領導下,中華民族表現了絕不亡國受辱的民族氣節。所謂正面戰場是誰主導,游擊又是誰打的,意義不大。

從事後的ZA觀點架構看歷史,毛澤東在建國後對日本人說,你們侵略中國,日本皇軍到中國來幫助共產黨推翻了國民黨政權,沒有你們侵略中國,共產黨當時就不可能壯大,就不可能就把國民黨推翻了。言下之意,沒有日本侵華,就不可能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這是成王敗寇的得意忘形,如果抗戰敗了,毛澤東還能指點江山?對得起民族大義?

對照蔣中正民國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的日記,「…人心已死,唯在我一人提倡力行,以冀挽救也。預期十年以內恢復東三省。…預期民國三十一年中秋節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台灣、琉球。」這是蔣中正的誓言,最後他做到了。不以成敗論英雄,抗戰志節,蔣毛高下立判。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本土化、民進黨台獨化當道後,很少提及中華民國領導抗戰,而去中國化專以去蔣化為能事,若非中共利用九三閱兵抓回抗戰主導權、話語權,馬英九也不會太重視。民進黨則贏得總統大選在望,面臨重啟兩岸關係之際,必須用中華民國做翻身搭橋的工具,連戰的話柄正好成了他們攻擊的目標,台聯及皇民說的一派也助拳打連來反中。台灣藍綠政客都利用連戰語病謀取政治利益。

逼得連戰返台後補白,連習會媒體撤出後,確向習近平提及「中華民國存在是事實,是資產」。連戰風波最大效應是,讓中華民國重要起來,國、民及各黨都在意中華民國。也都藉著罵連撇清、國法懲奸,而與中華民國站在一邊。此刻,好像除了連戰,大家都愛中華民國。

連戰北京行到底是澠池之會保住城河,還是澶淵之盟重熙增幣,或只是「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為臣,豈有分別」的長樂老人,兩岸逍遙?

衡量的標準,北京行之後,兩岸關係(不是連戰家族)面臨的是負面的拐點,還是正面的轉捩,抗戰歷史是各說各話的斷裂,還是服從史實的接合。連戰的定位,就看中共對中華民國的態度與表現了。

否則,今後連戰逃不掉藍綠「打連愛台」、「打連反中」的命運!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