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解編釀水患 新政府的韌性台灣?
2017-09-07 02:31聯合報 吳怡彥/東南科大觀光系副教授(新北市)
台灣自詡為地球村一分子,也宣示將作為減緩全球暖化的國家,但檯面上夸言透過低碳城市擘劃,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之際,卻放任擔負人工濕地功能的水田遍布鉅偉農舍與鐵皮工廠;更以不同名目嘗試解編重要濕地或埤塘,致使水患橫生,再提出徵地建置滯洪公園之議。
政策上的宣示,僅為冠冕堂皇的政治語言;實質上的執行,卻是諸多矛盾,而未能依綱切領而行,反覆間的牴牾不僅虛耗經濟與環境,且見國力耗竭之態。

今年以來,重要濕地解編或可能解編的事件不斷。報載廣達一百卅公頃的高雄永安濕地,已從暫定國際級濕地被降格為地方級濕地,且權屬機關台電公司只願提供其中四十二公頃作為濕地,餘近九十公頃土地則將作為興建興達廠燃氣機組之用。

相對於以燃煤為主的火力發電,燃氣發電相當程度汙染低,然而過往台電相關政策評估多指出,燃氣發電受限於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建議降低燃氣發電比例,如果再考量燃氣發電背後的代價是近九十公頃濕地的消失,此政策能不再行斟酌嗎?

高雄鳥松濕地所有權人台灣自來水公司也傳考慮解編該濕地,雖然鳥松濕地僅被劃定為地方級暫定重要濕地,但周邊小貝湖陸續遭填平興建醫院、勞工育樂中心與棒球場,致使原可調節暴雨功能喪失後造成淹水,市府需另外建置滯洪公園等設施,濕地的價值不言而喻。鳥松濕地經過地方鳥會經營與熱心民眾投入,其作為高雄環境教育與生態綠廊節點的機能已然穩定,值此,解編之意義何在?

我國去年主辦「國際濕地大會」,其時執政者亦同當下,並嚴正許下保育濕地的承諾。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之宣示以拉姆薩公約為代表,台灣雖不是拉姆薩公約締約方,但內政部營建署政策清楚指出,為善盡地球村成員的責任,於二○○六年起台灣開始相關重要濕地評選,並訂二○○八年為台灣濕地年,也因之展開相關活動。

前瞻計畫已然啟動,其主要軸心在營造韌性台灣,以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此時此刻更應正視濕地的價值,維持政策方向的連貫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