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寄望新經濟模式為台灣突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4 01: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總統就職演說中,除了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問題之外,台灣人民真正關注且期盼的,是新政府如何解決如今的經濟困境、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對於蔡總統的演說內容,各界褒貶差異甚大,從「100分」到「只是華麗口號」皆有,我們該如何從演說內容中解讀蔡總統的真義?如何確信「新經濟模式」是台灣經濟突圍的解方? 台灣當前的經濟問題錯綜複雜。

產業界認為救經濟必須先解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五缺問題;勞工團體認為必須先解決低薪過勞、工時過長等勞動條件不佳的問題。
馬政府習慣把經濟成長率、出口、投資等數字當作施政的績效指標,因此維繫生產活動優先,其方法多是致力維持低成本環境,也因此難以同時滿足業界資方與勞方的需求。

在這種「舊經濟模式」下,導致今天出現五缺的問題。 在蔡總統就職前,新政府一方面承諾解決產業界五缺的問題,一方面也對勞工提出「薪資增加、工時減少、保障非典勞動、支持青年與中高齡就業、照顧職災勞工、鼓勵組工會」等六大保障,我們不免好奇蔡總統要如何調和互相扞格、相互衝突的承諾? 蔡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希望藉由「新經濟模式」為青年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是指現在的職場對年輕人不友善;談永續發展、循環經濟,指出過去的經濟活動造成國土利用的零碎化,當然是指現在的經濟模式對環境不友善。

要改善職場的勞動條件、要友善環境,從短期來看,都將是生產成本的提高,甚至會使短期內的五缺問題更加嚴重,難看的經濟數字可能雪上加霜。

許多人認為,面對嚴重衰退的經濟,不應該過於唱高調,應更致力於降低成本而非反其道而行來打擊廠商。
但這種致力維護低成本的努力,我們已實驗多年,如今不但難以因應全球景氣衝擊,甚至,這種努力正是導致難以因應全球景氣衝擊的原因。

雖然當前經濟問題經緯萬端,衝突面向不少,蔡總統的就職演說中,隱含必須將整個經濟看作一個生態系,才能以系統性的方法同步解決諸多問題。

蔡總統明確揭示未來的經濟主軸為「創新、就業、分配」,希望透過創新活動促使產業轉型升級,重拾經濟活力,藉以創造就業,並將經濟成長的果實透過更好的分配讓全民共享。

這樣的邏輯與目標,如果能夠達成,誠為全民之幸。

雖然新政府「以創新驅動經濟」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具體內容為何,能否帶動整體產業的創新氛圍,還有待驗證,但欲藉此擺脫舊經濟模式的努力實甚為明顯。
五大創新計畫是內功的修為,藉助外力也不可少。

蔡總統也重申台灣必須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尤其必須致力參與TPP與RCEP。

RCEP為時尚遠,加入TPP則頗有機會,端賴台灣自身努力的程度,是台灣深度連結全球主流經濟的必要手段,以降低對單一經濟體的過度依賴。

蔡總統也指出台灣未來的經濟必須同時注重內需與外需。

這看似老調重彈,但事實上台灣重外需輕內需已是長年的老問題,也使得出口嚴重衰退時,經濟失去了最基本的屏障。

良好的內需市場才是經濟成長果實可由全民共享最好的體現,新政府有此體認,也是突破經濟困境的重要手段。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重視內需、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是新政府宣示台灣經濟必須「連結國際、連結在地、連結未來」的體現,而新政府冀望透過這三個連結,達到「創新、就業、分配」的目標。新經濟模式,的確是可以調和勞資雙方,讓全民共享經濟果實的方略,蔡總統不設定經濟表現數字目標,一來避免資源運用錯置,二來新經濟模式必將帶來短期陣痛。

也因為如此,新政府如何說服全民新經濟模式的邏輯與有效性,考驗著宣稱「最會溝通」的新政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