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兩岸操作的「沉默公關」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4 02:08 聯合報 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主任(高雄市)
第三度政黨輪替,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備受關注,各方焦點尤聚焦在蔡英文如何回應北京對於九二共識的堅持。然而,事實上,更值得觀察的是,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論述操作方式。
略窺其操作策略,大致有以下兩大特點:
一、可組合的論述元素:
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論述,乃由多元素組合而成。從蔡英文二○一二年敗選、二○一五年二度參選總統、到五二○就職,一年多以來,執政團隊即有節奏的,按社會脈動、政治氣氛,逐步拋出其兩岸政策論述元素。依序上場的有台灣民主、維持現狀、中華民國憲法、九二會談歷史事實、既有互動機制等五大元素。
五大元素之中,又以去年赴美所宣達之「維持現狀」為核心,以此為基礎;視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不同情境,揀選不同的論述元素,搭配組合其兩岸政策說法。
五大元素,不同的先後排序、不同的重點元素運用,編串出不同的邏輯;有如萬花筒,八面玲瓏。面對獨派,則強調台灣民主與九二會談事實應對之;面對統派,則凸顯中華民國憲法與既有機制;面對美、日,則高舉維持現狀。
平心而論,這應該是歷任政府,最精於心計,也最具巧思的論述設計。看似表態,實則沒有立場;看似不得罪任何一方,但也不承諾任何一方。若似有原則,亦無原則。更精確講,政策論述的目的,不在回答,而在於不回答。
二、「沉默公關」模式
除了多元素組合的表述策略之外,從蔡總統本人到執政黨發言系統,並一致奉行「沉默外交」的公關模式。面對各方,公開發言,永遠冷應對、寡言、不反應,不表態,任人猜測、隨人質疑。「小英微笑以對」的描述,常出現在記者筆下。
沉默公關相信,微笑勝於雄辯、沉默是金。謹記「禍從口出」大忌的沉默外交公關手法,在國際上常見。此有如,二○○三年的南非處理對辛巴威關係;二○○八年西方國家對於西藏人權問題的回應等,均以沉默公關、消極應對,確保不失言;其他所有動作轉至檯面下,以避開眾人。可說,沉默外交較諸台灣過往熟悉的模糊外交模式,整體更加迂迴、隱諱。
沉默手法,有其正面與負面意涵。正面觀之,沉默,讓對手面對只能唱獨角戲的尷尬;對手在動靜之間,極易踏入躁進妄動的陷阱。負面觀之,沉默,也讓交手雙方,在迂迴閃躲中,不斷累積敵意。一旦再無可閃躲空間時,累積的問題已糾結難解,交手雙方無互信可言。更麻煩的是,「沉默外交」模式想要逃離的不只是對手,也是選民的監督。
多元素組合、沉默公關;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論述操作方式,或許正反映出其個人領導風格。此與向來喧譁高調的台灣政治文化極為不同,且此陰柔低調多變的做法之下,政治操作更為隱形。民主社會該給予幾分監督制衡,凡此均是各界當深思之課題。
公告版位
- May 24 Tue 2016 10:39
蔡兩岸操作的「沉默公關」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