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薛承泰/創新悲歌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2:18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從小就希望能擁有一部照相機,那不是今天的小確幸,而是許多戰後嬰兒潮世代年輕時的願望!

終於在女兒出生後,為了記錄屬於自己的家庭,花了三、四千元買了一台傻瓜相機,而總是在兩三個月後拍完一卷膠捲,才能拿到相館沖洗;在那個年代,翻閱相簿成為親朋好友相聚時最佳的話題。

五年後,經濟狀況好一些,花了三、四萬元添購一台需扛在肩上的VHS攝影機,常將兩個小孩入鏡,生活添增不少樂趣。尤其當母親看到我拍攝的錄影帶,驚喜而泣,就算是花一個月的薪水,看到母親的表情,也就值得了。

孩子念小學時,數位照相機出現了,傳統底片瞬間在市場中消失,我把發霉的傻瓜相機扔了,攝影機也束之高閣;而約在那時,我花九九九九元買了一隻塞不進口袋的Nokia手機,一個月打不到五十通,雖然是因為通話費太貴,卻可讓我在出外時和家人形影不離,這是人類從未有的經驗!

進入廿一世紀,資訊發展真的讓人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異,尤其是iPhone的問世,不過八年時間已將世界翻轉!它將原本以通訊為主的載具,延伸為資訊的掌握、運用、互動與再創造!

孩子進入大學時,人手一機不說,兩年換新機一點都不誇張;孩子小學時養了半年的電子雞,中學瘋迷的隨身聽,高中配帶的MP3,和我的攝影機都成為了家裡的古董。

資訊產品聰明、實用、平價等特性,不只改變了消費型態,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內容與人際關係。君不見,實體書店一家一家關,看報人口迅速下降,會發熱的燈泡沒人用,郵局的經營也不再是以處理信件為主…而最近臉書的無所不在,物聯網的無所不賣,更超越了研發實體商品所帶來的誘惑!

世界走入數位化、資訊化、智慧化,創新商品與機制原為人類生活而設計,轉變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引領人們生活的走向。然而,這也迫使產業不斷追求創新,人們手中已掌握著空前快速運算與極大的記憶體,iPhone仍年年翻新,無非怕失去領先地位,只要失去市場,股價可能一夕崩盤!

爆炸式創新在產業中成就了贏者全拿,落後者只能拾人牙慧;對個人來說,雖可在彈指間接受難以計數的訊息,能有效運用而創新者卻寥寥無幾,多數人只從事二手的傳播或休閒式的互動,在網路中相互強化其認同或不認同。

對組織來說,挑戰更為嚴峻!特別是源自工業化的科層體制,至今仍存在於政府、政黨、學校,乃至於各行業中;過去的分工是為了效率,今天的分工反而阻礙效率,因為當前現象多變,很難按既有架構區分類屬,若沒有打破組織型態與運作邏輯,組織中的成員只好講求形式、依循程序而忘了目的,這就是「空轉」!有些則面對新情勢不知所措,只能以既有組織規程來捍衛其正當性,最終則是掀起鬥爭,這就是「衰敗」!

台灣其實不乏人才,也不是沒有創意,除了受困於前述組織特性,法規對於創新是壓制多於鼓勵,社會看待創新也是疑慮多於期待!雖然民眾期盼祖克柏或馬雲之類的創新者,卻不知不覺地把他們趕了出去!

說真的,創新最後是否能給組織帶來利益,給社會創造更大福祉,沒有人敢保證;然而創新之所以為創新,就是不符現制,創新具有改革的味道,也是一股向上提升的動力,那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特質啊!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