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晚/後馬時代的台日關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15:30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197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以來,台灣與日本陸續簽署了61項協議,馬英九總統任內就有28項。馬總統把沒有邦交的彼此定位為「台日特別夥伴關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公開表示日本與台灣共享民主、法治、人權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友人」。

日本對台相關人士、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被問及,後馬時代對日關係會更好或變差,都報以微妙的神情。國民黨知日派斷層,馬政府與日本交往一路突破,應不僅得自親台的首相安倍晉三的助力,還要歸功兩岸情勢穩定,北京才會在很多議題上,不會動輒出手阻擾。

另一方面,有機會執政的民進黨向來與日方關係良好,但未來彼此互動須加入大陸因素,確實難以判斷。但只能說,不會比現在更好。

昨天亞東關係協會李嘉進以新幹線的速度比喻台日關係的飛快進展,期許未來升級到磁浮列車的速度等級。日本正在興建的磁浮列車因噪音及土地取得問題,路線幾乎地下化,若明年政權輪替,台日的緊密關係會不會也要像磁浮列車一樣「由明轉暗」。

另一方面若蔡英文執政,日本食品管制規範會是棘手問題,畢竟一開始反對最力的是民進黨籍立委。日方明白,台灣人抗拒日本食品進口,來自對國內食安信心崩盤,非科學證據而是心理因素。

台灣大選將至,執政黨或選情看好的在野黨都會避免在這個議題立場軟化,今年六月衛福部甚至加強對日本食品進口的規範。日方拒談EPA、施壓解禁的同時,也在冷眼旁觀台灣的政局演變。

雖然,我方認為農林水產品貿易量占雙方貿易總額比例不大,李嘉進也呼籲日本「從大局著眼」,勿以食品問題阻礙EPA(自由貿易協定)達陣;但對強打振興地方經濟牌的安倍政權,台灣的禁令規範不撤,傷害的是日本政府領導力,丟掉的是農業鐵票。這,才是安倍真正的「大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