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民進黨對貨貿談判為何如此曖昧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7 02: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剛結束的《兩岸貨貿協議》協商未能收尾完成,若要在年底談完,只剩下個月第十三回合談判這個機會。明年大選過後,兩岸政治情勢非常可能出現許多新變數。我們希望兩岸都必須有機會之窗稍縱即逝的體認,瞭解若今年無法完成貨貿協商,很可能就要歸零重來的挑戰,盡力促成。

這次貨貿協商有兩大特色。第一,是談判進展迅速。根據相關官員對外說明的資料看,兩岸對於絕大部分的自由化議題都已經取得共識,只剩些許難度很高的問題有待解決。套句談判術語,就是「著陸區」(landing zone)已經在眼前了。第二,儘管抗議聲依舊不斷,但貨貿並未成為這次選舉的熱議話題。更耐人尋味的是,民進黨對貨貿加速協商表面一副事不關己、卻又帶幾分樂觀其成的曖昧態度,也引起民間團體的不滿。

對於《貨貿協議》的意義與衝擊,國內各界仍有許多不同看法。隨著《中韓FTA》(自貿協定)即將生效,《中日韓FTA》進度又不斷加速,我國業者受到的威脅感越來越強烈,產業競爭空間也被壓得越來越小。《貨貿協議》當然不是萬靈丹,但至少能給國內業者多一點對抗和抵擋的武器;這項功能證據鑿鑿,很難否認或抹殺。也因此,連一向對兩岸經濟依賴問題抱持高度戒心的民進黨,都很難不「樂觀其成」。

反對者堅稱,兩岸貨貿協議將導致台灣加深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將因為開放陸貨而犧牲農民及弱勢產業的權益。從經濟面來看,這些說法,都可能失之偏頗。請問:難道不簽貨貿協議,業者就從此不再跟中國做生意?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兩岸貨貿協議,業者可能將被迫選擇離開台灣轉赴大陸投資設廠,藉此對抗日、韓的競爭(因為在當地生產無須付關稅)。如此一來,豈不是更加深依賴,而台灣更空洞化?

進一步看,在貨貿協議下擴大開放千餘項大陸貨品,其利弊是非,也受到反對者過度扭曲。事實上,所謂「開放」,是指讓大陸貨品得以「比照其他WTO成員國」的條件進口至台灣。換句話說,這些貨品,我國早已對全球其他國家開放至少十餘年,只是當年排除了大陸;何況,陸貨進口時該向我繳交的關稅,一毛也沒減少。

以最近常被提到的紅豆餡為例,我國在WTO的關稅稅率高達每公斤廿二元,而且還保留實施「特別防衛機制」的權利。亦即,一旦進口量達到我國預設的門檻時,就可以直接提高關稅,甚至禁止進口。假設《貨貿協議》是按照WTO的條件開放,則開放陸貨並不代表它可以如入無人之境般長驅直入。更何況,大陸製品就算價格便宜,但其品質根本無法與台灣本地製品相比。

如果不抱著畏懼或歧視心理,加速洽簽《貨貿協議》的算盤,看來對我方更有利。加上藍綠兩黨都支持完成談判,下一個問題便是:要在何時完成最好?我們認為,今年完成談判,其價值明顯大於明年。

主要是,明年一月中即將大選,選後看守期的政府若還繼續談判,勢必會招致諸多爭議;因此,一切就要被拖到五二○新政府上任再說。尤其,目前看來明年政黨輪替的機率極高,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目前卻只有縹緲的標題和模糊的概念;而且北京到時會如何反應,仍是高深莫測。因此,台灣選後新局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可能最厲害的「國師」都很難算出,這必將影響貨貿協議的進度。趁著現在兩岸都有意願,「馬習會」後雙方的政治善意猶在,雙邊一鼓作氣完成協商,才是對台灣和兩岸的未來最有利的作法。如果留下一個半成品,或者殘壘,最後無以為繼,將徒呼負負。

貨貿協議剩下的議題,看來數目不多,但難度很高。例如,對於七○七農產品,我方堅持不開放,而大陸則主張應該納入正常化範圍。又如,在涉及何謂「台灣製造」的工具機或汽車的原產地規則上,雙方似乎也仍僵持不下。若只看產業利益及影響,兩岸都有其堅持的理由;但若由完成貨貿協議對台灣及對兩岸的意義,以及為這六年來波折不斷的ECFA譜下最終曲的高度來看,只要兩岸領導人一個轉念,這些爭執都不該是阻礙大局的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