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屠呦呦獲獎:革命退潮後的醫學桂冠
2015-10-11 02:06: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三位分別來自愛爾蘭、日本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共同獲獎,但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最受矚目,尤其在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的記者會上,各國媒體只聚焦在屠呦呦的背景及其獲獎的意義上。

屠呦呦是第一位在醫藥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又是女性,而且是在中國大陸被戲稱為沒博士學位、沒留學經歷、沒院士榮銜的「三無」科學家,其地位與成就毋庸置疑,獲此殊榮亦實至名歸,但其貢獻與獲獎意義引發的諸多爭辯,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諾貝爾大會的頌辭說明三位科學家獲獎的意義,在於寄生蟲疾病困擾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最受影響的也是世界最貧窮的人口,而獲獎者開發的革命性新療法,對於增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痛苦的重要性難以估量。頌辭中舉出的幾個數字可以說明屠呦呦的貢獻:全球三十四億以上最弱勢人口處在感染瘧疾的風險下,每年有近二億人感染,並奪走四十五萬條人命,絕大多數是兒童;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對抗瘧疾,不僅降低兩成以上的死亡率,兒童死亡率更下降達三成以上,單在非洲每年就挽救了超過十萬人的生命。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焦點轉向對抗古老傳染疾病的公共衛生防治領域,關懷落後國家居民的健康人權;而屠呦呦獲獎,表彰的正是其研究成果對於增進全球數以億計貧窮人口健康與福祉的貢獻。

然而,屠呦呦的突破性研究,卻是在三、四十年前進行的。在中國大陸,那是一個共產貧窮的年代,也是一個革命狂飆的年代。文化大革命不僅葬送了一整個世代的青春,傳統文化成為破舊封建的表徵,也阻絕了與當代文明交會的機會。在革命浪潮中,屠呦呦的丈夫被下放「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與思想教育;屠呦呦則埋首中醫古籍,窮究經方驗方,國家賦予的任務是找出可以對抗瘧疾的最有效藥物,這項任務還有個神祕代號:「五二三」項目。

因為是毛澤東欽點,具有研發抗瘧新藥以協助北越「打擊美帝」的軍事任務性質,所以研究不受革命群眾騷擾與政治運動衝擊;又因為許多資深科學家被打為右派靠邊站,所以年輕的助理研究員屠呦呦,有機會被任命參與「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藥」的任務;更因為普遍貧窮而且反資反帝與西方隔絕,傳統中醫藥備受依賴,中西醫結合更受重視,所以擁有中西醫藥背景的屠呦呦,能夠在千年古方啟示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找出對抗人類古老疾病的新藥;但也因為是集體主義下的國家任務,幾十家科研機構、幾百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研究成果匯報各單位分享,並分工合作臨床試驗與推廣,所以沒有個人署名的論文,全部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

因此,屠呦呦過去在國際上獲獎時,便屢受國內學術社群質疑,這是集體的大協作,為什麼頒給她一個人?這次獲獎,中西醫學界也關注,這是諾貝爾醫學獎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嗎?至於一般民眾則在讚佩之餘,仍不免嘲諷,「三無」科學家獲獎,這是打臉大陸學術官僚了。

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和留洋經歷,有著文革前的歷史因素。但讓她戴上醫學桂冠的研究,卻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以及東西方冷戰結構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她的努力研究成果與具體貢獻,也因此必須在西方個人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的交鋒下接受檢驗。而且,也許就像諾貝爾本人就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屠呦呦這項可以挽救無數人命的研究,起源卻是戰爭。然後,在中國已經開放並走向世界的時候,過去封閉鐵幕裡的科研成果現在重獲世界肯定;而在人民幣淹世界,但貧富差距嚴重威脅中國社會穩定的時候,諾貝爾獎也發出了關注弱勢者健康人權的提醒。

至於諾貝爾獎和中醫藥的關係,也引起各國媒體與中西醫學界的關切。但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方面澄清,這不是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而是頒給從傳統中醫藥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屠呦呦的回應則更具意義,她認為,這對中醫藥工作是新的激勵,中國傳統醫藥和現代醫學的結合給了醫藥界新的啟發,但這個好寶庫,卻不是撿來就可以用的,必須把它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造福人類。

屠呦呦獲獎,除了對其時代背景與社會意義的反思之外,從中西醫藥之爭,到土洋學術研究之辯,甚至傳統文化的破壞與創新,以及傳統價值的顛覆與重生,都值得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