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縱論/老人不能一味照顧,也要善誘
2015-03-29 01:29:52 聯合報 徐重仁
根據研究顯示,再過十年台灣將步入高齡化國家,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又,台灣近年出生率低,屬人口負成長國家,因此必須及早因應,否則一直依靠外勞照顧老人非長久之計,一旦外勞撤退,台灣恐老無所依。
老人市場,除養生村、養老院外,更重要是照護中心,包括日間照護,就像「托老所」,此為未來必經的方向;另在居家照護上,可參考日本作法,由醫護人員巡迴到府照護,並依照老人自主能力,來排定照護服務。
國內醫院每天都擠滿老人看病、拿藥,幸運的是這些屬有自主能力的老人,對於那些連出門都不方便的老人怎麼辦?以日本為例,受限醫院病床及醫療人員資源有限,於是讓醫生巡迴到府看診、進行醫療。此作法如同台灣早期偏鄉看診,以及助產士到府接生。
日本老人照護人力需求相當大,然卻限制外勞進行居家照護,主因為外勞與老人的溝通有問題。日本老人照護人員,須通過相關照護知識考核才能從業。業界開始重視老人照護市場,如倍樂生原本以嬰幼兒教材巧虎為主,現在也進軍頂級養老院,提供較高等級照護設備;和民居酒屋則切入老人送餐服務,由五、六十歲的老人送餐給七、八十歲的老人,因為老人與老人間溝通較無隔閡;日本三幸集團也成立三幸學院,專責培養幼兒、老人照護等人才。
台灣目前透過外勞來照護老人,但倚靠外勞會有風險,一旦政策改向,外勞退場或是不願來台灣,那等待照護的老人該怎麼辦?因此,在老人照護政策,政府要積極提出符合現代需求的對策,以避免年輕人因有老人照護負擔,須返鄉照護父母的困境。特別是有些老人罹患不同程度的失智病症,若沒有人貼身照護,出門在外容易發生意外或闖禍。
在老人照護方面,建議政府要有配套政策,並鼓勵民間企業投入,老人市場商機無窮,要鼓勵且積極協助企業切入此市場,並在法令上提出「蘿蔔」誘因,讓企業覺得投入老人市場不會綁手綁腳,才會積極投入。
以台灣現況,進入老人市場門檻較高,需要引導大企業先投入。例如可由政府找地,企業投入興建社區型老人照護中心,地點就是老人住家附近,如此老人才不會對環境陌生。以前,老人要從家裡搬進養老院往往非常排斥,或是需賣掉老家,花一大筆錢進養老院,幾乎脫離過去的生活環境與型態,產生極度不適應。
另外,養老院也儘量不要設在深山裡,彷彿被流放在外,親人亦可能久久前往探視,對老人來講,心靈上會有空缺。其實日本、澳洲近年已將老人照護中心設在交通便捷處,例如捷運站附近,如此老人的家人小孩,才會常去探視。
我小時候住在寺廟附近,旁邊就是養老院,當時就有老先生、老太太們早上五點就叫我起床,陪他們散步,因為老人與小孩自然會形成「伴」。所以可將廢校地蓋成老人照護中心,旁邊也可設置托兒所,讓老人在照護中心不覺得無聊,感受小朋友的蓬勃朝氣,進而感染活力。
國內因少子化,部分學校退場,廢校地可改建成銀髮村或老人安養中心,成為社區老人彼此關照的據點;並大量培養安養照護人才,技職體系也應多開辦老人安養相關科系,並連結產業界所建置的銀髮機構,學以致用。
台灣有做臭氧殺菌業者,已投入老人沐浴市場,因為老人行動不方便洗澡,該業者便設計浴缸有一道門,打開門讓老人家進入浴缸後,再灌滿含臭氧殺菌的水,就可以快速幫老人家清潔並殺菌,減少被病菌感染。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日本電視節目常製播老人面對死亡的教育節目,告訴老人進入養老院要準備什麼,或是如何及早因應身後事,同時可尋找哪些人及機構來協助規劃。透過電視播送,讓老人習以為常,較能坦然面對。
反觀台灣,幾乎不敢開口談死亡,不面對、不準備,一旦發生就容易發生爭執及問題。老人不能只是一味照顧,其實更需要循循善誘。
照護老人,從心理、設施、照護人員與機構等層面,都必須通盤檢視,找出良好的對策,並及早準備,以坦然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
(本文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2015-03-29 01:29:52 聯合報 徐重仁
根據研究顯示,再過十年台灣將步入高齡化國家,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又,台灣近年出生率低,屬人口負成長國家,因此必須及早因應,否則一直依靠外勞照顧老人非長久之計,一旦外勞撤退,台灣恐老無所依。
老人市場,除養生村、養老院外,更重要是照護中心,包括日間照護,就像「托老所」,此為未來必經的方向;另在居家照護上,可參考日本作法,由醫護人員巡迴到府照護,並依照老人自主能力,來排定照護服務。
國內醫院每天都擠滿老人看病、拿藥,幸運的是這些屬有自主能力的老人,對於那些連出門都不方便的老人怎麼辦?以日本為例,受限醫院病床及醫療人員資源有限,於是讓醫生巡迴到府看診、進行醫療。此作法如同台灣早期偏鄉看診,以及助產士到府接生。
日本老人照護人力需求相當大,然卻限制外勞進行居家照護,主因為外勞與老人的溝通有問題。日本老人照護人員,須通過相關照護知識考核才能從業。業界開始重視老人照護市場,如倍樂生原本以嬰幼兒教材巧虎為主,現在也進軍頂級養老院,提供較高等級照護設備;和民居酒屋則切入老人送餐服務,由五、六十歲的老人送餐給七、八十歲的老人,因為老人與老人間溝通較無隔閡;日本三幸集團也成立三幸學院,專責培養幼兒、老人照護等人才。
台灣目前透過外勞來照護老人,但倚靠外勞會有風險,一旦政策改向,外勞退場或是不願來台灣,那等待照護的老人該怎麼辦?因此,在老人照護政策,政府要積極提出符合現代需求的對策,以避免年輕人因有老人照護負擔,須返鄉照護父母的困境。特別是有些老人罹患不同程度的失智病症,若沒有人貼身照護,出門在外容易發生意外或闖禍。
在老人照護方面,建議政府要有配套政策,並鼓勵民間企業投入,老人市場商機無窮,要鼓勵且積極協助企業切入此市場,並在法令上提出「蘿蔔」誘因,讓企業覺得投入老人市場不會綁手綁腳,才會積極投入。
以台灣現況,進入老人市場門檻較高,需要引導大企業先投入。例如可由政府找地,企業投入興建社區型老人照護中心,地點就是老人住家附近,如此老人才不會對環境陌生。以前,老人要從家裡搬進養老院往往非常排斥,或是需賣掉老家,花一大筆錢進養老院,幾乎脫離過去的生活環境與型態,產生極度不適應。
另外,養老院也儘量不要設在深山裡,彷彿被流放在外,親人亦可能久久前往探視,對老人來講,心靈上會有空缺。其實日本、澳洲近年已將老人照護中心設在交通便捷處,例如捷運站附近,如此老人的家人小孩,才會常去探視。
我小時候住在寺廟附近,旁邊就是養老院,當時就有老先生、老太太們早上五點就叫我起床,陪他們散步,因為老人與小孩自然會形成「伴」。所以可將廢校地蓋成老人照護中心,旁邊也可設置托兒所,讓老人在照護中心不覺得無聊,感受小朋友的蓬勃朝氣,進而感染活力。
國內因少子化,部分學校退場,廢校地可改建成銀髮村或老人安養中心,成為社區老人彼此關照的據點;並大量培養安養照護人才,技職體系也應多開辦老人安養相關科系,並連結產業界所建置的銀髮機構,學以致用。
台灣有做臭氧殺菌業者,已投入老人沐浴市場,因為老人行動不方便洗澡,該業者便設計浴缸有一道門,打開門讓老人家進入浴缸後,再灌滿含臭氧殺菌的水,就可以快速幫老人家清潔並殺菌,減少被病菌感染。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日本電視節目常製播老人面對死亡的教育節目,告訴老人進入養老院要準備什麼,或是如何及早因應身後事,同時可尋找哪些人及機構來協助規劃。透過電視播送,讓老人習以為常,較能坦然面對。
反觀台灣,幾乎不敢開口談死亡,不面對、不準備,一旦發生就容易發生爭執及問題。老人不能只是一味照顧,其實更需要循循善誘。
照護老人,從心理、設施、照護人員與機構等層面,都必須通盤檢視,找出良好的對策,並及早準備,以坦然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
(本文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