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馬克思烙印的文化部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30 01:03 聯合報 李英明/中原大學副校長(桃園市)

如走馬燈般的部會首長更迭,好不容易換上了一個有哲學背景,並且公開宣稱最喜歡馬克思及「共產黨宣言」帶有左派思想印記的文化部長。

長期以來,我們文化部長的任命,基本上是掌權者決定什麼是主要部會任命後剩餘的政治任命。基於回應政治任命的需要,他們必須為掌權者維繫其統治的文化霸權而服務。馬克思思想是以批判及實踐為導向的,有馬克思思想左派烙印的文化部長,如何在維繫統治者文化霸權與導引社會的批判實踐力量之間自處,這是頗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近二十年來的大選,一直都是由國民黨及民進黨相互爭奪,而每次的爭奪,除統獨及兩岸政策爭論外,主要都是圍繞著「誰能將經濟搞好」進行的。這個問題基本上就是「誰能將資本主義管理好維繫好」。不管誰執政,他們總的資本主義烙印都是一樣。終其執政過程,兩黨都不斷強調要拚經濟,其實就是拚如何維繫管理好資本主義。一個帶有馬克思左派烙印的文化部長,如何能夠融入維繫好資本主義的行列中,這是令人感興趣的另一個問題。

近幾十年來,與兩黨直接間接相關的政治及社會運動層出不窮,其中不斷為各種媒體產業、音樂產業及廣告行銷產業創造更多議題、更多政治人物、更吸睛的收視率及閱聽率,從而為這些產業不斷創造利潤。種種運動的聲嘶力竭,最終都跳脫不了為資本主義文化產業經濟利益服務的命運。帶有馬克思左派烙印的文化部長,如何看待這樣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現象,這是令人感興趣的第三個問題。

文化領域是由為特定意識型態和政治主張服務的各種文化表現與實踐延伸而來的詮釋、反詮釋,以及種種批判與反批判的鬥爭所構成的。在資本主義覆蓋下,不管是批判或反批判,都跳脫不了為資本主義利益服務的怪圈。這樣那樣的意識型態,最終都從屬於如何建構消費資本主義文化產品的終極意識型態。這樣的文化領域是肯定而非批判的領域,如何消費種種文化產品,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人為商品而活,而不是商品為我們而生,試問文化部長如何告訴人們,怎麼面對這種異化的日常生活。

image
圖/波波
分享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