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介正/夏張會再會
2015-10-18 02:49:06 聯合報 黃介正
我國陸委會夏立言主委與大陸國台辦張志軍主任,近日依約在廣州進行「兩岸事務主管機關負責人」會談;延續兩岸在特殊關係下,僅有的政府間內閣閣員級對話,為馬總統「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主張,再增列一項實踐的註腳。

當前兩岸關係,因擴大與深化交流,逐漸碰觸彼此實際利益盤算;因兩岸整體實力差距逐漸拉大,而引發台灣集體焦慮的防戒心理;因我國即將舉行總統與立委選舉,而可能導致政黨輪替與政策轉向,許多論者將此第四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所遇困難及有限成果,視為兩岸政府閣員對話可能中斷的絕版。

由近年來兩岸關係演進觀察,即使台灣朝野都主張「維持現狀」,也不可能偏離「不統、不獨、不武」,即使未來仍然依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對話基礎,兩岸交流機制也到了有必要通盤檢討的時刻。

首先,兩岸政策交流與業務溝通的不對稱性,需要正視。兩岸透過海基、海協兩會之間進行的事務性與功能性交流協商,自開展、中斷、恢復、再中斷、再恢復,終於在雙方努力培養互信的積累下,在二○一三年印尼峇里島APEC領袖峰會間,造就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互稱官銜」的會面,開啟兩岸交流協商由半官方授權機關提升到政府主管機關直接負責。

我們雖然充分理解大陸與台灣的強弱大小差異,兩岸政務範圍不同且各有優先順序,陸委會與國台辦之協商談判,亦均獲得兩岸領導人之授權督導,但在實際運作上仍出現不對稱性。兩岸關係在台灣屬國家重大政策,因此陸委會主委在與總統接觸頻密度、內閣部會之間協調、以及政策影響力上,與大陸國台辦主任與黨總書記、政治局分管常委、國務院各部委及中央軍委之互動關係,自然有不同的份量,也因而在日常性政策溝通協調上,難免出現成效差異。

其次,兩岸政治溝通的必要性將會增加,管道付之闕如。兩岸交流在過去兩年雖已提升至部長級,然僅限於「兩岸事務主管機關」,未能擴及政府其他各部會對口間之廣泛「內閣對內閣」對話機制。陸委會與國台辦均僅為內閣之一部,除非特別授權,並無身分超越事務性議題,越權處理兩岸偶有必要的「高政治」敏感議題。

觀察此次夏張會聚焦在陸客中轉及卡式台胞證,讓人不禁懷念一九九八年辜振甫先生可以向汪道涵先生在上海會晤談及「波茲坦宣言」以及「中華民國事實存在」,並且北上面見江澤民總書記的事實。

在國際權力政治版塊變遷日益凸顯,兩岸關係演進不可能僅限於事務性議題的關鍵時刻,舉凡探究大陸一帶一路經貿戰略布局,與中國夢發展路徑中兩岸關係的機遇,甚至判讀大陸領導人決策風格,以及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都無法僅僅倚賴一年一次APEC領袖峰會的國際場合,藉由短暫寒暄或讀秒式握手達成;更何況在台灣,不是每一個黨執政,都可同時享有博鰲論壇與黨對黨高層交流平台。由此觀之,賦有領袖代表或特使意義的兩岸溝通管道,亟待重新思考。

即使不碰觸政治關係定位,兩岸制度化交流協商談判如何演變,以及政府間閣員級對話能否持續?「夏張會,再會」還是「夏張,會再會」?要看兩岸主政者未來如何斷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