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兩岸關係:由統獨到競合
2015-06-17 02:04:5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洪秀柱說:「我不是統派,是正派!」「我們只有中華民國派,沒有其他派!」這兩句大白話,點出了兩岸思維的重大變遷,亦即:兩岸關係已經從「統獨關係」,演化為「競合關係」。

六十餘年來,兩岸關係的遞嬗變遷可分三階段:一、「解放台灣」、「反攻大陸」的軍事統一論。二、轉化至「和平統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和平統一論。三、如今再演化至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序文的「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馬政府的「一中各表」與「不統/不獨/不武」,及北京的「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與「九二共識/求同存異」;至此,「統一」的高難度已是兩岸共識,兩岸皆知不能空論統一,因而對「未能統一的特殊情況」之經營轉為主流意識,開始強調「和平發展」,遂有二○○八年以來二十一個協議。洪秀柱的語言,正是點出了兩岸關係由統獨論述轉向競合思維的大趨勢。統獨是目的論,競合則是過程論。

其實,在台灣的政治光譜上,如今只有「獨派」和「中華民國派」,因為民進黨仍保留《台獨黨綱》,但若說「統派」是指「無條件統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恐怕就找不到幾個「統派」了。洪秀柱撕掉「統派」的標籤,將兩岸思維由統獨關係導向競合關係。而民進黨歷經《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四不一沒有」、「一邊一國」、「憲法共識」、「凍結台獨黨綱」,反反覆覆,到今日蔡英文又提「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推動論」,則是在「保獨/去獨」之間的來回擺盪。

蔡英文在民進黨可能重返執政前夕,提出「中華民國憲政推動論」,應是已經意識到,處此關鍵時刻,她必須在「憲政體制」與「台獨黨綱」之間作一抉擇,亦即必須在「台獨叛徒」與「台灣罪人」兩個角色之間作一抉擇。也就是說,民進黨與蔡英文此刻也在思考,如何將兩岸關係由統獨論述轉向競合關係。

但是,蔡英文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腹地及縱深,似乎不如洪秀柱及國民黨。因為,洪秀柱可以說「我不是統派,我是正派」,但蔡英文卻不敢說「我不是獨派,我是正派」。洪秀柱可以說「我是中華民國派」,但蔡英文如何才能跟著說「我是中華民國派」?

基於戰略思維,北京不會放棄「一中框架」的思維,因此也就不會放棄「統一」的標誌;而台灣也因戰略思維,不能放棄「憲法一中」,不可挑戰「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憲法論述。但是,兩岸如今皆知不能「空論統一」,而必須正視如今「未能統一」的現實,認真經營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因而,由統獨掛帥轉向競合思維,是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

那麼,如何在競合思維下,對「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呢?即必須正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分治」的「特殊情況」,始有可能「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所以,洪秀柱說「只有中華民國派」,這不應視為國民黨片面的戰略觀點;其實,就北京來說,若不能鞏固中華民國,如何能穩定「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民進黨來說,如果中華民國不保,台灣更將伊於胡底?因此,「中華民國」應當是藍綠紅三方最大的交集,亦是將兩岸關係由統獨轉向競合的主要憑藉。

我們期待,二○一六大選能成為兩岸關係由統獨轉向競合的重要節點。洪秀柱當然會持守此一論述,因為她的競選根基即在「中華民國要挺住(柱)」。北京亦深知「不能維持中華民國/即無可能維持兩岸關係」,因此也必然「去獨先於促統」。

如今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的處境:蔡英文一腳踏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另一腳卻未能從「台獨黨綱」抽腿,處此情勢,她不能說「我不是統派」,也不能說「我不是獨派」,大概也不好意思說「我是中華民國派」。倘係如此,蔡英文由於不能說「不獨」,所以也失去了說「不統」的空間,她將成為唯一仍陷溺在統獨爭論的一方,又如何能將兩岸論述導向競合關係?

統一是高難度的遠程議題,不能空論統一,而應當認真經營「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此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屋頂中國下共存分治」的競合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