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北京不宜居 生態有紅線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17 04:13 聯合報 李春
伴隨北京建副行政中心,也就是把北京中心區騰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北京市級機構搬到原來的郊區通州,北京城勢將再起一輪「建設熱潮」。然而此時,北京城中傳出有關北京的最新消息,是北京「不宜居」。
那消息來自新發布的《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說北京在四十個被調查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一。報告的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聲稱,這份報告的結論主要源自市民調查問卷的統計,反映的是公眾對城市宜居性的真實感受,而公眾對北京宜居性評價低,主要源於對交通和環境兩方面不滿意。
實際上根本用不著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們來調查,公眾對北京當前兩大問題,即交通的全城大堵塞和以霧霾為表徵的大氣汙染,不只是評價甚低,不只是不滿意,而是天天在罵大街。
公眾罵大街,專家說不宜居,改變不了人人想去北京「居」的現狀。舉個數據看,北京常住人口二千一百多萬,其中八百多萬是「常住外來人口」,即不是北京戶籍但在北京辦證居住,另外還有數百萬「流動人口」。
北京市如此不宜居,可又有那麼多各地民眾,包括大量的「北漂」一族,想方設法要擠到北京去住,甚至形成北京奇特的「蟻族」,「不宜居」也要打破頭去「居」,這是相當值得研究的事。而現在的問題,是北京有沒有辦法從「不宜居」變回以前的「宜居」。
北京問題,其實是整個中國問題。中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付出巨大代價,其中一個是資源環境代價。以北京為例,是霧霾天氣頻發,水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當然,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一代又一代京官,還幹了更多壞事,如早年拆城墻、毀城門,後來的城市建設「攤大餅」,近年是大面積瘋狂拆遷,付出了另一類代價。
最近北京專家們,提出「紅線管控」、強化環境資源管理之說。聽上去好新鮮,實際上不是新提法,過去胡溫年代,曾強化所謂「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來保護耕地,現在想把這方法引到大氣、水、土壤布局等環境保護,以量化指標劃下「紅線」,強化治理,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公告版位
- Jun 17 Fri 2016 10:57
聯合筆記/北京不宜居 生態有紅線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