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屏東後灣獨特古法製鹽 社區巧妙轉化為觀光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9-03-08 19:06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即時報導
墾丁國家公園西海岸的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是傳統小漁村,部分村民懷念古早味,仍保存承襲老祖先的自製海鹽及取鹽滷生活方式,近年發展生態旅遊的後灣社區發展協會靈機一動納入遊程,請耆老現身說法、實地體驗石鹽和鹽滷豆腐製作過程、享用道地風味餐,意外成了頗夯的特色遊程,成功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觀光財。

「聽過岩鹽、海鹽,可曾聽過『硓𥑮石鹽』?」墾管處3年多前輔導後灣社區發展協會發展生態旅遊,協會成員發現部分村民仍保存承襲老祖先的自製海鹽及取鹽滷生活方式,理事長劉和生說,比較岩鹽、海鹽的特色,發現「硓𥑮石鹽」有其獨特的亮點,問外地遊客是否聽過「硓𥑮石鹽」,每個人都搖頭,好奇感油然而生,心想何不納入遊程。

劉和生說,台灣因環海,自古以來鹽的取得都以海鹽為主,主要產自內海的鹽田曬鹽,但鹽埕曬鹽只適宜台灣西岸的沙灘海岸,依據恆春縣志記載,恆春半島居民早已利用珊瑚礁岩穴或加工的「鹽窟仔」的海水,經陽光曝曬ヽ落山風吹襲,形成滷水再結晶成鹽,產自珊瑚礁岩壺穴中的海鹽稱之「硓𥑮石鹽」。

他說,恆春半島冬季落山風強勁,降雨不多,日照充足,後灣發達的珊瑚礁海岸,礁岩壼穴成為天然的曬鹽池,海浪拍擊、海水留在硓咕石孔隙中,經白天日曬數日後,海水的鹽濃度提高,形成「鹽滷」,乾了即成結晶鹽,也就是粗鹽,純淨天然,蘊含豐富的礦物質;取回的滷水不但可製鹽,還可當成製做豆花、豆腐的天然材料。

社區除了請耆老講述傳統製鹽故事,並帶遊客到珊瑚珊海岸體驗「掃鹽」ヽ「取鹽滷」的傳統生活方式,再以自己掃的鹽DIY「鹽平安瓶」,中午享用風味餐;恆春半島文史作家劉還月去年為傳統製鹽法再加入仿古重現的「牢盆煮鹽」法,拓展為深度旅遊。

3A577742-FDE8-4EE9-AD28-1C71DC0D4ED3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仍保存承襲老祖先的自製海鹽及取鹽滷生活方式,社區納入生態旅遊遊程,恆春半島文史作家劉還月再加入仿古重現的「牢盆煮鹽」法,發展成深度旅遊。記者潘欣中/攝影

81BBFB59-9408-4FB4-99CD-D46D8950145C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仍保存承襲老祖先的自製海鹽及取鹽滷生活方式,社區納入生態旅遊遊程,讓遊客體驗石鹽和鹽滷豆腐採集和製作過程,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觀光財。圖/後灣社區提供
471AC80A-595B-4CF9-A5BC-F47B600286A6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仍保存承襲老祖先的自製海鹽及取鹽滷生活方式,社區納入生態旅遊遊程,讓遊客體驗石鹽和鹽滷豆腐採集和製作過程,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觀光財。圖/後灣社區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