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TPP 真正的挑戰在後頭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02 02:4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TPP在美國退出後,其餘十一國決定繼續推動,並更名為CPTPP。 (美聯社)
TPP在美國退出後,其餘十一國決定繼續推動,並更名為CPTPP。 (美聯社)
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在美國退出,其他11國在日本主導下、凍結部分美國堅持的「高品質」條文,改稱「泛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企圖在明年完成接續諮商,以盡速生效,爭取貿易自由化的效益。
台灣並沒有在這種劇變下放棄加入高度興趣,包括蔡總統在內的政府高層一再表示,要盡速備妥參與其生效後第二輪的入會諮商。經濟部次長龔明鑫清楚地表示,我國將透過三個途徑進行入會準備:法規和國際接軌、爭取國際支持、強化國內溝通。表面上看來似乎相當務實,但如果深入了解,就會為台灣感到憂心忡忡,因為政府嚴重低估了入會的困難度,真正的挑戰可能會讓大家措手不及,甚至讓入會遭到嚴重挫敗。

請看看幾個參與TPP和其他農業貿易自由化談判的國家,在國內遭遇的困難:馬來西亞2016年初,在吉隆坡發生了3,000人示威,抗議TPP只是嘉惠有錢人的協定,對窮人毫無助益,且將衝擊中小企業和工作機會。日本在2013年宣布加入TPP談判前後,在東京和札幌分別爆發了3,000和7,000農民的示威抗議,簽署之後還在東京引發了4,000人的抗議示威。韓國農民對美韓自貿協定的反對就更激烈,20萬憤怒的農民在2009年末上街頭示威,激烈反對農產品開放。

在此之前韓國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更是在農民激烈抗爭下,以李明博大統領道歉和撤換內閣來收場。1999年底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貿組織部長會議破天荒地遭到4萬名示威者包圍,與會的部長們竟然無法進入會場。更早之前,世界貿易組織烏拉圭回合談判完成之前,法國農民甚至將曳引機開上高速公路,以封路和燃燒輪胎等對政府施壓。

美國在柯林頓總統主導下,1993年底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雖然美國農民較為理性,然而代表農業和弱勢如紡織、成衣等產業的國會議員卻極力杯葛,支持的國會議員根本無法過半。柯林頓總統透過記者會、演講邀請政商領袖參加白宮說明會,派出九位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舉辦200次以上的會談、撥打900通上的電話溝通、赴地方參加座談會。在國會投票表決之前,柯林頓密集約見過135位國會議員、親自撥打70多通電話,甚至請出三位前任總統、八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多位政商名人出面背書,才讓該協定以234票比200票在眾議院勉強通過,過程可謂備極辛勞。

所有支持貿易自由化的專家學者,都可以將貿易自由化的效益依學理講得頭頭是道;但對於自由化的「利得」如何分配才算「公平」,卻都又噤若寒蟬。反貿易自由化者,其實就是在反對目前各國政府都無法對貿易自由化的「受害者」提供適當的補償及協助,讓他們成為國家成就強勢企業獲得新市場下的犧牲者,才如此容易地集結大量的反對力量,進行激烈的抗爭。

各國政府多半也了解狀況,但礙於資源有限或執行力不足,幾乎都是說得漂亮,卻做得有限,才使各地的反對力量愈來愈大,並在全球化下得以快速集結、相互支援,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巨大能量。

台灣的情況比較好嗎?別忘了1988年農民權益促進會所主導的農民示威,5,000多位農民在台北展開了極為激烈的流血抗爭。「太陽花學運」雖混有政黨因素,但也是當時政府無力提供產業明確協助保障,才使情況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今日主客易位,但問題依舊存在,若政府仍無法提供農業和弱勢產業適當方案和足夠資源進行調整,卻只寄望「強化國內溝通」,那麼太陽花運動難保不會再次發生,只是主角換成農民和弱勢產業,政府在全力參與區域整合的同時,能不先做好準備措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