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障通用新思維 台灣快跟上
2017-09-26 03:02聯合報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上星期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頒發二○一七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給我大女兒王樂怡,周爸爸還特地先到美國授獎。廿一日亦蒙小英總統接見今年的得獎者,非常感謝基金會關愛及總統勉勵。

七年前我女兒在盛年之時因罹患腦幹中風而導致「閉鎖症候群」,雖然所有認知及智力都無損害,但自頸部以下無法動彈,也不能言語。發病之後她從香港被送回美國,展開艱辛的復健之路。

從沮喪到振作,從失意到樂觀,樂怡雖然無法行動,不能說話,但藉由眼睛和大家溝通,參與小孩教育,出席社區活動,參加公司會議,做公益演講。同時也將心路歷程「眼寫」成書,希望能鼓勵有類似遭遇的病友,也因此在二○一六年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頒發「白宮志工獎」。

樂怡除了自身的堅強,丈夫支持、家人奉獻及豐富資源,都是讓她走出禁錮的動力,但不可諱言,生活環境也是重要因素。

相較於台灣,美國對於身障人士的友善高出許多,公共區域的無障礙環境都比較完善。在私人餐廳、電影院、遊樂場所等,也都保留了大型輪椅活動空間,讓身障者可以自在的與家人共聚。對美國社會而言,無障礙參與是「公民權」一部分,因此即便我女兒行動不便,還是願意外出陪小孩看電影,和朋友喝下午茶,甚至到樂園遊玩。對於維持身心平衡有絕大幫助。

台灣也越來越重視無障礙建築或空間設計,然而或許觀念不足,有時卻成了虛應故事。我承認過去我也不會注意到這些事情,但自從家人有了需要,走在路上我會注意人行道的高低不平,會追蹤導盲磚的斷斷續續,這才發現很多設備都不完善,甚至亂做一通,只求有,卻不求是否可用。

就拿殘障停車位來說,數量比例不高,有些過於窄小,不符合輪椅進出,相較於國外殘障車位旁都還設有保留空間,不能停車,以方便身障者上下車。很多餐廳廁所,除空間狹小、無輔助扶手,連門檻都是障礙。而一般民眾占用人行道、騎樓、殘障停車位,更是屢見不鮮。

台灣無障礙環境落後已開發國家許多,對身障者來說,是一種不公平對待,也是一種人權戕害。更不要說他們在生活、教育、就業、就醫等等上所受到的歧視及忽略。台灣已有「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但執行及落實還待加強。最近世大運場館活動竟出現以人力搬運輪椅,就是負面例子。

友善的生活環境已不限於身障者需要,很多長者、孕婦、娃娃車,都面臨「行不易」的困擾。無障礙的必要性跨越各世代、各族群。所有人都會老化,也都有可能因為意外造成短期失能。因此「無障礙設計」在美歐日先進國家更擴展到「通用設計」,除了讓環境規畫與設計服務滿足多類型族群需要,也讓無障礙設計兼具功能與美觀,讓使用者更自在、更有尊嚴,這也是台灣應該努力的目標。

觀念的改進需要從政府到民間的努力,把「除障」及「通用」思維導入日常生活中,讓環境更加友善,不論身障與否都可無差別的融入環境、參與活動,社會才會更和諧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