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新南向」不能只是為逃避面對大陸
2015-09-26 02:54: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宣布,若重返執政將推動「新南向」政策,強化對東協及印度的多元夥伴關係。理論上,外交、經貿追求多元與分散,當然是正確的作法;然而,就國家整體戰略和實務看,高談新「南向」支線的開展,卻避談積重日深的「西向」主軸要如何因應調整,則顯然是避重就輕,察秋毫而不見輿薪。

不想或不知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時候,就把臉別過去,轉而談「南向」,「戒急用忍」時代的李登輝如此,「一邊一國」的陳水扁如此,今天的蔡英文也只能跟進。唯一不同的是,蔡英文把原來李、扁時代僅南望東南亞的「南向」,又推向更遠一點的印度;因此,她自命這就是「新南向」政策。但就思維本質而論,新南向和舊南向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因為他們都假裝自己的全球化地圖上沒有西邊的中國大陸,只有南邊的亞洲。

從上個世紀九○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為了防止台商對外投資過度集中在大陸,先後推動過三次「南向政策」,鼓勵企業前進東南亞。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四到九六年,將泰、馬、印、菲、星、越、汶等七國列為對象;第二次在一九九七至九九年,加入了澳、紐、寮、緬、柬五國;第三次則在二○○○到二○○三年,因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及「東協加三(中日韓)」的形成,再度強調南向。

檢視這三次「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無可諱言,都是以失敗收場。其中前兩次在李登輝任內,在九五到九六年間曾經略有斬獲,台商投資泰國、印尼、越南三國的比重明顯增加;遺憾的是,遇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及九八年印尼排華事件的摧折,許多投資人鎩羽而歸,台商自此便視南向為畏途。

第三次南向政策,則是在陳水扁執政初期延續李登輝的政策,旨在支撐其「一邊一國」、「烽火外交」的強硬外交路線。然而,這也終於不敵中國大陸加速開放及提高外資優惠的磁吸效應,台商遂絡繹踏上了西進之路。陳水扁任內八年,台灣對陸港的出口依存度從原先的不到兩成提高到四成,正是南向失敗的鐵證。其間,前副總統呂秀蓮二○○二年還上演了一次出入印尼的「祕密外交」,以購買印尼天然氣為由出訪,但沿途一路受阻,不知何以為繼,甚至一度受困於雅加達機場貴賓室內不得入境。如此犧牲形象的困頓之旅,儘管副元首踏上了印尼,終究不過是一場失敗的外交衝撞,「南向」政策演成這樣的奇襲戲碼,如何能有所成?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在此回顧先前三次南向政策的失敗,目的不是在潑民進黨的冷水,而是要提醒蔡英文或其他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不要再重蹈類似覆轍。目前,台灣的經貿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現象,必須儘快設法調整矯正,以免越陷越深以致生存命脈操之於人。然而,要調整及矯治目前的偏倚,若只是天馬行空地喊出「新南向」,卻不能在外交與經貿、理想與現實、目標與手段之間妥善拿捏,進行有謀略、有步驟的落子布局,並謹慎據以執行,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簡單地說,我們對蔡英文的「新南向」有三點建議:第一,基於發展程度、市場規模、便利性及安全性的差異,「南向」和「西進」是兩條互補的路線,而不是平行或彼此替代的政策;畢竟,光靠南向,無法填補台灣經濟發展所需的動力。第二,經貿和外交是兩個環環相扣的工作,前者靠的是勇敢開創,後者靠的謹慎從事;在南向拓展中,兩者均不可或缺。如果仍存有扁政府時代的烽火或衝撞心態,在東南亞及印度勢必碰壁,因為你敵不過中共的外交攻勢。看呂秀蓮在印尼碰壁的窘狀即可想知。第三,蔡英文和民進黨這兩年挑起的「反中」、「仇中」氛圍必須先設法降溫,才有可能在「西進」和「南向」之間取得更佳的戰略平衡。包括如何參與「亞投行」的活動,如何設法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爭取到台灣企業可以參與的機會,其實都和「南向」息息相關,無可逃避。

當台灣人民第四度聽到「南向」的號角吹起,就算還聽得進去,恐怕也是半信半疑居多。我們只能希望,幾年後檢驗其成效時,不會看到西進、南向兩線雙雙潰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