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梅克爾三難題怎麼解?
2017-09-26 02:1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德國剛結束一場只聞煙硝,未見砲火的選戰。總理梅克爾以「維穩」為最高戰略,帶領基民/基社聯盟輕鬆完成「四連霸」,絕對是「意內」;然而「意外」的是執政黨得票率劇降約8個百分點,也比選前民調低約5個百分點,贏得淒慘。梅克爾何以必勝?為何又贏得不漂亮?選舉結果對德國政治、經濟,乃至歐元區的前途有何影響?是危機,還是轉機?

梅克爾這場選戰並非一路順遂。由於她力主德國對來自敘利亞等地的難民開放邊境,造成逾100萬尋求庇護者湧入德國,遭到國內保守派強力反對,也使她的聲望於去年10月跌到谷底;今年初歐洲議會議長舒茲當選社民黨黨魁,帶動社民黨的民調支持度猛升,與梅克爾互有勝負。她自己也承認「這是我打過的最辛苦選戰」。

梅克爾能夠逐步實現「逆轉勝」,相當部分是靠天時、地利、人和。今年來歐元區經濟加速復甦,德國當然不落人後,失業率低,社會穩定,讓執政黨掌握天時。英國脫歐,川普勝選,歐洲多國民粹氣燄高張,但也促使中間民眾提高警覺,荷蘭、法國的選舉成功擋住極端主義,也為梅克爾帶來地利。川普上任後種種荒誕的言行,使他成為梅克爾的最佳助選員,許多驚恐的德國民眾回到梅克爾身邊,加上主要對手舒茲選戰經驗不足,使她更得人和。

既然大環境有利,選戰策略自然是「穩定壓倒一切」,以「擁有一個生活良好且快樂的德國」為競選口號。面對選戰三大議題─難民、國防、減稅,執政黨的主張儘量與對手保持大同而小異,淡化處理爭議性問題,避免攻擊對手以防激化選情,甚至吸納對方的主張,使反對者喪失動能。

但這套「鞏固基本盤」的妥協策略,使許多保守派人士覺得自己的聲音未受到重視,轉而支持極右派的「新選擇黨」;同時由於梅克爾並未提出創新、大膽的主張,也無法吸引到新的票源。結果雖然穩穩贏得「四連霸」,但政權基礎卻大為減弱,未來執政之路將面對諸多挑戰。

第一,極右派新選擇黨贏得13%的選票,首次有議員進入國會殿堂;本身雖成事不足,卻敗事有餘,使梅克爾在籌組聯合政府、制定移民政策及深化歐元區整合等方面,都將遭遇新選擇黨的猛烈砲火。

第二,基民、社民不大可能續組「大聯盟」政府,梅克爾需與親企業界的自由民主黨及力主環保的綠黨共組「三黨聯合」政府;但三黨的主張存在分歧,且人事及政策將更難協調。光籌組時間便可能要花兩、三個月。

第三,國際事務上也備感壓力,包括如何因應北韓威脅,川普的國家主義,及法國總統馬克宏倡議的歐元區改革計畫等,梅克爾揮灑空間已大受侷限,歐元區整合之路絕不會好走。

但也別小瞧了梅克爾。她來自東德,受過共產黨的思想訓練。對於籌組聯合政府,她一向非常懂得如何取、捨。自由民主黨與綠黨要想真正發揮政治影響力,就非與基民黨合作不可;這兩黨之間又無結盟關係,梅克爾有機會各個擊破。

親企業界的自民黨想要財長一職。如果由自民黨魁林德出任財長,他在援助希臘及分擔歐元區債務方面的立場比現任財長蕭伯樂更加「鷹派」,絕不會掣梅克爾的肘;林德也主張大幅減稅,這對梅克爾也不成問題。

綠黨主張加速轉向再生能源,包括儘快廢棄燃煤電廠,且綠黨強烈「擁歐」。過去黨內保守派批評梅克爾的環保意識過頭,她現在可以把責任推給綠黨。

更重要的是新國會結構其實比原先更符合德國社會的真實情況。有了綠黨與自民黨的加盟,也使政府的願景得以擴張,並推動一些必要的改變,包括經濟現代化,及更聚焦於環保。

選舉結果對鞏固德、法「梅克宏軸心」,深化歐元區整合的方向固然不利,但如果現在就大力推動,時機卻未必成熟,反彈的力量可能更大。等到歐元區經濟復甦更上層樓,失業率進一步下降之後,才是水到渠成的適當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