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低估陸的潛在金融風險
2015-09-26 02:54:59 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股市為經濟櫥窗,反映金融市場對未來經濟基本面的預期。
近日中國大陸股匯市的重挫,潛藏金融不穩定的危機;而強悍的行政干預則凸顯政策的扞格與體制的矛盾。
當市場悲觀預期未來經濟基本面持續存在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由錯誤的經濟政策所造成,市場放空的結果,也的確實現原先的悲觀預期時,這種自我實現的悲觀預期嚴重,時常會導致金融危機,再傳導至實體面而演變為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
金融市場由於資訊的不對稱,本質上是脆弱的,心理預期造成的風吹草動,往往有推波助瀾的擴大波及效果;金融創新通常就潛藏許多資訊的不對稱,在缺乏適當的金融監管下則很容易透過槓桿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目前全球經濟的滯後低迷,基本上是結構性的不平衡問題,主要的經濟體如美國的過度消費與貿易赤字,歐洲的債務槓桿危機,中國的過度生產與超額儲蓄。
然而各國政府應對之道,乃便宜行事爭相採用債務貨幣化的量化寬鬆政策,雖可解燃眉之急,但並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埋下長期的隱憂,包括資產泡沫、美元的貶值與通貨膨脹、歐盟可能解體的威脅。
由於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中國的寬鬆貨幣政策與金融市場制度的不健全,提升了本土性金融危機的風險。
更怕的是,面對這種金融性風暴,不像過去實體經濟可採摸著石子過河邊做邊學的彈性調整策略,通常來得既快又急,防不慎防。
面對今年上半年的股市飆漲,而於六月中旬急轉直下的狂瀉,中國政府的反應顯得手足無措,進行強烈的行政干預,包括自願停牌、禁止大股東拋售股票等的反市場作為,但是效果依然有限。凸顯金融市場的不可預測性,與需要制度化與法制化的金融監管機制才能正本清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經歷過去卅五年的快速成長,實體經濟已進入調結構的新常態,而金融市場長期受壓抑與結構的不健全,再加上地方債的氾濫與影子銀行的猖獗,金融風險將是新常態下的不穩定因子。
十八大三中習李體制下對付新常態開出的發展藥方是:深化市場改革與以法治國。
言猶在耳,惟一旦面臨突發性的金融危機,則本質上中央操控的人治色彩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政干預,又班師回朝。
這樣的政策不一致性與衝突性,完全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必然結果,這正是中國新常態下的兩難困境,也為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轉型埋下變數。
九○年代以來,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增高,目前中國大陸已是台灣的最大出口與進口地區及對外投資對象。中國大陸潛在的金融不穩定性,對其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從而對台灣產生的衝擊必然可觀。
故我們必須建立一套風險的評估與預警機制,防範於未然;而台灣的資金池小,兩岸資本市場規模相差懸殊,兩岸金融合作雖有利基市場,但我們也應做好風險控管,並分散投資風險。
2015-09-26 02:54:59 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股市為經濟櫥窗,反映金融市場對未來經濟基本面的預期。
近日中國大陸股匯市的重挫,潛藏金融不穩定的危機;而強悍的行政干預則凸顯政策的扞格與體制的矛盾。
當市場悲觀預期未來經濟基本面持續存在結構性問題,特別是由錯誤的經濟政策所造成,市場放空的結果,也的確實現原先的悲觀預期時,這種自我實現的悲觀預期嚴重,時常會導致金融危機,再傳導至實體面而演變為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
金融市場由於資訊的不對稱,本質上是脆弱的,心理預期造成的風吹草動,往往有推波助瀾的擴大波及效果;金融創新通常就潛藏許多資訊的不對稱,在缺乏適當的金融監管下則很容易透過槓桿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目前全球經濟的滯後低迷,基本上是結構性的不平衡問題,主要的經濟體如美國的過度消費與貿易赤字,歐洲的債務槓桿危機,中國的過度生產與超額儲蓄。
然而各國政府應對之道,乃便宜行事爭相採用債務貨幣化的量化寬鬆政策,雖可解燃眉之急,但並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埋下長期的隱憂,包括資產泡沫、美元的貶值與通貨膨脹、歐盟可能解體的威脅。
由於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中國的寬鬆貨幣政策與金融市場制度的不健全,提升了本土性金融危機的風險。
更怕的是,面對這種金融性風暴,不像過去實體經濟可採摸著石子過河邊做邊學的彈性調整策略,通常來得既快又急,防不慎防。
面對今年上半年的股市飆漲,而於六月中旬急轉直下的狂瀉,中國政府的反應顯得手足無措,進行強烈的行政干預,包括自願停牌、禁止大股東拋售股票等的反市場作為,但是效果依然有限。凸顯金融市場的不可預測性,與需要制度化與法制化的金融監管機制才能正本清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經歷過去卅五年的快速成長,實體經濟已進入調結構的新常態,而金融市場長期受壓抑與結構的不健全,再加上地方債的氾濫與影子銀行的猖獗,金融風險將是新常態下的不穩定因子。
十八大三中習李體制下對付新常態開出的發展藥方是:深化市場改革與以法治國。
言猶在耳,惟一旦面臨突發性的金融危機,則本質上中央操控的人治色彩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政干預,又班師回朝。
這樣的政策不一致性與衝突性,完全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必然結果,這正是中國新常態下的兩難困境,也為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轉型埋下變數。
九○年代以來,兩岸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增高,目前中國大陸已是台灣的最大出口與進口地區及對外投資對象。中國大陸潛在的金融不穩定性,對其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從而對台灣產生的衝擊必然可觀。
故我們必須建立一套風險的評估與預警機制,防範於未然;而台灣的資金池小,兩岸資本市場規模相差懸殊,兩岸金融合作雖有利基市場,但我們也應做好風險控管,並分散投資風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